北京冬奥会赶着雪车、乘着雪橇,踏着花样滑冰般的舞步,以短道速滑般的速度,正向我们热情地跑来!
李佳军也沉浸在期待与憧憬之中。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李佳军夺得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夺得冬奥会奖牌的男子运动员。
职业生涯中,他拿下了27个世界冠军,很多人好奇:退役之后这些年,他去了哪里?
四战冬奥赛场,摘得两银三铜,却因“刀尖之差”憾失金牌,他如何看待运动名将的“不圆满”与“被超越”?
从小时候“只能轮到后半夜上冰”,到如今冰雪运动在大江南北越来越热,他对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何“良策”?
“李佳军去哪儿了?”
1975年,李佳军出生于吉林长春。6岁时,他开始接触滑冰运动,从此越滑越“高”。
2006年,李佳军从都灵冬奥会上捧回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铜牌,不久后退役。
“李佳军去哪儿了?”昔日在国际赛场上同场竞技的“小伙伴”,以及观众、粉丝常捎话来问。
“我有新的舞台,做着更喜欢的事。”李佳军说,“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冰雪。”
李佳军笑言,在中国的冬季项目世界冠军中,他可能是经历最多元、最丰富的一个。退役之后,他曾前往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等地执教,其间“带领哈萨克斯坦国家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参加冬奥会”;回国后,李佳军在短道速滑国家青年队担任教练,包括武大靖、任子威在内的很多名将他当年都带过。后来,根据国家需要,他担任过冬运中心速度滑冰、大众冰雪部、单板滑雪队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者,还做过领队和竞赛管理工作。
在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李佳军的工作越来越繁忙。2021年7月,冬奥备战的弦进一步拉紧,李佳军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管理中心训练二部的负责人,为多支备战冬奥会的国字号队伍保驾护航。去年10月,作为北京冬奥会首棒火炬手,他高擎“飞扬”,接圣火从希腊来中国。
这么多角色里,哪一个才是李佳军心中的“主角”?
“运动员也好,教练也好,接触的都是我熟悉的运动,工作也比较单纯。”李佳军接着说,“但现在,我做竞赛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接触面宽,挑战性强,收获也更大。”
“你担心被超越吗?”
在奥运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大概是每一位运动员的最高梦想。
年少时的李佳军,朝着这个最高梦想稳步进发。
1996年世界杯,他夺得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首个世界冠军,1999年又加冕世锦赛全能冠军。再斩获一枚冬奥金牌,就能实现“大满贯”。
李佳军曾离这个目标如此之近,却因“刀尖之差”,咫尺天涯。
1998年长野冬奥会,带伤出战的李佳军一路领先,冲刺的最后时刻,身后的韩国选手金东圣率先伸刀,李佳军以0.053秒的极微弱差距,与金牌擦肩而过。
直到2018年,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首个冬奥冠军,才由武大靖捧回。中国的短道速滑项目,又多了一面旗帜。
或许每一面“旗帜”,都会被问到类似的问题:“你担心被超越吗?”
“我被超越是好事啊!说明中国运动员的水平在提高。如果巅峰一直停留在过去,我心里才着急难受呢!”李佳军说,“我没拿过冬奥冠军,如果我的徒弟或者我选拔出的运动员夺冠了,我的梦不就圆了吗?”
“冰雪热会是一阵风吗?”
李佳军还记得,小时候学滑冰时,整个吉林省只有长春有一个标准冰场。冰场24小时运转,冰球、花滑、短道速滑等队伍都在这里训练。作为还没有实战成绩的小运动员,李佳军常常凌晨两三点才有机会上冰。
2020年,全国运营的雪场已有803个,室内冰场也已达654块,冰雪运动早已走出山海关、跨过长江,连南方地区都有越来越庞大的粉丝群体。
无疑,北京冬奥会是冰雪运动产业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的东风。但冬奥之后,这股风会不会也过去了呢?
李佳军把目光瞄准“冰雪进校园”和体教融合。“少年强中国强,冰雪运动也契合孩子们的天性。只有更多接触和尝试冰雪运动,才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冰雪运动,他们才有更多的选择。”李佳军说。
“更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场、雪场的基础设施就会不断提高,整个产业也就有了源头活水,冬奥带起的东风就能延续下去。”李佳军说:“短道速滑等冰雪运动在我国发展的每一个大的节点,我基本都‘在场’,亲眼看着它一步步壮大。”
这样的冰雪人,这样的冰雪运动,你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