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有温度的“煠”

  母亲做饭时,有的菜需要先在沸水中煮,母亲就会说“炸”(平声,非“炸弹”之“炸”)一下,或者说“彻”一下。现在仔细想来,似乎这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所谓“炸”,在水中煮的时间会长些;而所谓“彻”,则时间往往很短,可以说多是水开即捞出。但是,很长时间里,却不知道如何写。直到开始研究大同方言,才知道母亲说的这个大同方言词其实写出来是同一个字:煠。这也就是说,这个字光是在大同方言中就有两个读音。读“炸”音的“煠”,笔者以为其实可以视为“炸”的异体字,至少是同源字。无非“炸”用的热介质是油,而“煠”所用是水而已,其它操作方法完全相同;当然,前者的温度更高。

  “煠”是个古字。在古代文献中不难找到用例,先看唐人:

  呼童具盘餐,擫衣换鸡鹜。或蒸一升麻,或煠两把菊。(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诗的末一句就是说把菊花在开水中短暂地煮一下,以便食用。

  再看宋人:旋炊粉饐裹青箬,新煠饧枝缀红糁。(宋·陆游《夜坐观小儿作拟毛诗欣然有赋》)

  再看元人:【青哥儿】他怎做的朝中宰相,枉了失其民望……似这等油煠猢狲般性轻狂,他怎图画作麒麟像!(元·杨梓《承明殿霍光鬼谏》第一折)

  笔记小说中自然也常常用到此字,依然先看唐人的例子:乌贼鱼,只有骨一片……有小虾鱼过其前,即吐涎,惹之取以为食。广州边海人往往探得大者,率如蒲扇,煠熟以姜醋食之,极脆美。或入盐浑腌。为干,槌如脯,亦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只是不知道操作时所用来加温的介质是油还是水。

  再看清人笔记一例:予由浙东观察副使奉命引见,渡黃河,至王家营,见艸棚下挂油煠鬼数枚……于热油中煠成黃色,味颇佳,俗名油煠鬼。(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一)

  此例明确说是油炸。绝大多数地方,油煠鬼(通俗的写法是“油炸鬼”)指的就是油条。以水“煠”,在清人笔记中也总算找到一则,名曰《石蒜》:石蒜,叶如蒜苗,夏尽苗枯,抽茎如箭,茎稍开花四五朵,深红六出,长瓣长须。根亦如蒜,可煠熟制食。(清·徐珂《清稗类钞·植物类》)

  显然此例最切本题。

  至此可以略作小结:“煠”有多种读音,但其基本意思是用沸油或沸水加工食材。现在保存在大同方言中的此字有两个读音,其区别如下:读“炸”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加热,或因为食材较难于制熟,或是为了祛除食材中的某些毒素,如“炸”豆角;读“彻”时加热时间极短,只是去除一下蔬菜的苦涩味并制熟,用地道的大同话来说,就是“煮一两滚子就行”。         韩府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事综合
   第04版:时事综合
   第05版:奥前奏
   第06版:九龙壁晚晴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平城旧曾谙之念念不忘(二)
有温度的“煠”
塞北的长城
随手拍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