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花式过春节 年味一样浓

市民在东信广场选购窗花。
市民观看年画,了解春节民俗文化。 本报记者 于宏 摄

  春节是中国人最期待的传统节日,团圆是不变的主题。不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市民的过年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举家团聚吃年夜饭看春晚固然喜乐,“云过年”“宅春节”也其乐融融,还有学习、运动、养生……都是不错的选择。

  传统方式享团圆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佳节之一,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虽然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团圆”是数千年不变的主题。

  “过年嘛,肯定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然后吃饭、聊天、玩扑克……正好把平时没时间团聚的缺憾补上!”近日,当记者问起2022年春节如何度过时,就职于我市一家企业的李静表示,传统的过节方式一直是她的不二选择。

  和李女士一样,家住文博苑小区的管女士这几天已经为这个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忙起来了,米面油、肉蛋奶、干果零食、调料海货等各种可以提前采购的年货,都在她的扫货范围内。“过年的时候女儿女婿都要回来,必须准备得丰盛些!提前买回来的肉要加工成烧肉、丸子、过油肉,包饺子的肉馅也要提前剁好,这些都等除夕再做可就来不及了!”年过六旬的管女士一直坚守着传统的过节方式,今年春节依然是不变的节奏。

  2021年刚刚结婚的小胡也打算按照传统方式,过好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的小家庭啥也不用准备,爸妈那边都安排好了,除夕一放假我们就过去一起帮着干活!”小胡告诉记者,正月里,他和新婚妻子要依照老传统去给长辈们一家一家拜年,“给长辈拜年是咱们中国的老传统,我们夫妻又是第一次一起拜年,这个礼数可不能缺!”   

  本报记者  张世敬

  就地过年受青睐

  腊八一过,年的序幕也正式拉开了,而是否回乡过年成为不少人的重要考量。1月10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春节很多人依然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

  “我这个小店过年的时候很忙,而且现在有疫情,留在大同过年,店里的生意也不耽误。”来自内蒙古的赵女士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她在我市文盛街经营着一家熟食店,这些天生意红红火火的,店里还新增了半成品配送服务。

  来自长治的王娜和刘刚都在大同工作,是刚刚结婚的一对新人。小两口本打算利用放假时间走亲访友、陪伴父母,但面对现在的疫情形势,他们决定留在大同过年。这些天,他们一边忙工作,一边盘算着给父母、亲友准备些什么礼物。给婆婆的围巾、给妈妈的护肤品、给小侄儿的新衣、给公公的护膝……一一被他们加入购物车。

  “肯定是想家的,但是以这样的方式也算是陪伴父母吧。我们还商量好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就开着视频,算是‘云’上团聚了。”王娜笑着说。

  就地过个平安年,是很多人的心声。如今的他乡,或许就是多年后的故乡。         本报记者  杨榕刘

  “云过年”成新潮流

  “春节 我们准备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云置办’‘云聚餐’‘云拜年’。”市民张女士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疫情防控不松劲的情况下,“云过年”已成为新潮流。线上平台多,云购物玩出新花样,不少市民选择在直播、淘宝、微信上“云置办”。平城区海力东苑小区居民王先生说,“我们家的年货都是在网上买的,年夜饭也预订好了,是‘云配送’到家,不仅安全而且便捷,还能节约大量时间。”

  我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以前我都是带上老婆孩子到西安与父母一起过年,今年我们打算通过视频给父母线上拜年。”

  特殊时期,过年主流方式改变,但爱与亲情不变,科技进步让生活更美,“云过年”“云拜年”年味不减、祝福依旧。  

  本报记者  高雅敏

  养生过年成时尚

  壬寅年春节临近,不少市民早早做起养生过年的计划,誓要打破“每逢佳节胖三斤”的定律,通过早睡早起、健身、瑜珈、减脂、艾灸等方式,让自己过一个健康的春节。

  “关注了一个健身博主,每天跟练十几分钟,体能提高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80后张杨不知不觉进入中年发福状态,高血压也找上她,平时工作挺紧张,吃甜食、吃大餐就成了解压方式之一,想利用春节假期调整一下,减少家人朋友聚餐,即使年夜饭也尽量清淡养生,以素食为主,再适当辅以运动,相信自己能过一个健康的大年。

  平时就关注养生的王平说,自己在家置办了一套艾灸设备,周六日偶尔艾灸,也买了艾灸保健的书籍,春节假期计划按照书本多灸几个穴位,过一个养生年。

  一直从事保健行业的李霞说,按照中医的观念,春节是一年之始,春季运动锻炼很重要,动则养形,活则血畅,适当运动是古往今来长寿的秘诀。饮食调养也是关键,管住嘴少食油腻,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吃大餐,一定要控制饮食。另外,精神调养不可或缺,要学会控制不良情绪,保持心平气和。 

  本报记者  吴华

  假期“充电”挺带劲

  “走进职场才发现,自己原来的知识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利用假期好好充电成了他们的过年新方式。

  27岁的项子英是某私立学校的老师,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有不足,于是报了某学习平台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在线课程,以此来充实自己。

  据了解,很多年轻人都打算在假期选择一些在线课程,比如PPT、后期剪辑、心理学、时间管理等课程,让知识成为自己职场的加油站。

  当然,对于很多“学生党”来说,假期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大三的元敏决定考研,她带了不少考研学习的书籍回来,利用春节假期阅读、学习,不仅是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也是更好地调整和规划自己的时刻。正如向子英在接受采访时说的,“悄悄努力也许不能惊艳别人,但总能获得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  杨榕刘

  “多元客厅”乐迎春

  这几年,做“原年人”、过“宅春节”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为了让宅家生活更加丰富多样,不少家庭格外注重客厅的“施展空间”,客厅已突破传统的会客功能了。

  这得益于“客厅经济”的悄然兴起。新兴的“视频+”泛生活应用模式,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过一个丰富多彩的春节。

  当前,单向的视频直播、点播业务正向增值应用发展,将电影院、远程教室、健康中心、游戏中心、购物商场搬到了客厅。客厅场景走向多元化,推动了信息消费升级,满足了许多家庭的多场景内容需求,让人们乐享高品质时尚生活。

  市民姚宁刚刚搬进新居,新买的全智能电视成为家电新宠,除了准备全家一起看春晚之外,最近全智能电视为他们带来了教育、社交、游戏、购物等多功能的享受。工作之余,姚宁可以和孩子通过电视共同学习课程;想念父母时,可以打开电视视频通话,“云拜年”也成为他们的新选择,大屏幕更是拉近了亲情的距离;还有,春节长假疲惫时,可以打一把游戏来放松。

  本报记者  杨榕刘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报道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民生热线
   第06版:时事综合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文娱
   第11版:奥前奏
   第12版:美食
   第13版:食趣
   第14版:九龙壁艺苑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花式过春节 年味一样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