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再度重相逢

  又快到了全民电视都卡壳只能看一个节目的时候了,这个节目,就是春晚。曾经,无论你怎样盼它念它欢喜它,怨它厌它嫌弃它,都不改心中的那个位置,和吃饺子、拜年、发红包、放鞭炮一样,是过年的几件套,缺一不可。从1983年第一届开始,到今年几近四十年,四十不惑,春晚却疲态尽显,困惑不已。

  曾经,春晚是我们一整年的期盼。

  只有春晚,才能凑齐那么多的演员、歌手、明星、笑星,那是人才济济的一堂,那是欢歌笑语的一堂,那是引领流行乐坛榜单的一堂,那是台词变成热词、热词变成无数人口头禅的一堂。早期的春晚是茶座式的,那种演出方式的现场很热闹,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就是在观众席上说的,杂技魔术的大开眼界,港台歌舞的大饱眼福,马季姜昆的大笑捧腹,二子老茂儿的即小见大,给老百姓带来快乐,给老百姓带来的,还有犒劳自己的年终享受。

  春晚曾经是歌手们用以标榜的名帖,“上过春晚”,不仅仅是意味着被央视认可,还意味着收获市场收获歌迷收获身价。因为春晚而一夜成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港台歌星张明敏和费翔,他们在参加春晚之前默默无闻,因为春节联欢晚会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也有一些歌手在歌坛已经崭露头角, 在春晚献歌后迅速走红,代表人物当数韦唯和毛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观众,通过春晚认识了张明敏、罗文、徐小凤、叶丽仪、万沙浪、潘安邦等港台歌手,到了九十年代,1990年的文章;1991年的潘美辰、邝美云、姜育恒、谭咏麟;1992年的庾澄庆和小虎队……更多的歌手则是因为在春晚表演的经历为全国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很多80后都对于小虎队第一次在春晚出现印象深刻,虽然在此之前,央视的《潮·来自台湾的声音》已经介绍过这三位“小鲜肉”,但春晚的影响力却是不可比拟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因其时间的特殊性、行业的权威性以及资源的垄断性,在全国观众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位,缔造了一次次收视神话,因此,春晚几乎成了歌手成名最好的舞台。

  现在,年度大餐变成了快餐晚会,是否要花上大半年时间进行春晚筹备虽然见仁见智,但如果明星单纯是赶场捞钱,节目组一味追求速效,造成节目同质化严重,出精品的概率更低却是不争事实。没有新歌,没有好歌,只是公司包装和公司公关来推动歌手来参演,重复的面孔,重复的节目,观众对于春晚满意度的逐年降低,实际正暴露出节目制作者与观众之间不断拉大的认知差距。

  当年的小品王退出了,就剩从相声转行演小品的冯巩,带着二人转演员闫学晶、相声演员高晓攀、影视演员刘涛、韩雪、宋祖儿们在语言类节目里继续征战。连开心麻花都有点审美疲劳的当下,马东在爱奇艺上推出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喜剧效果,但是我想了想,那些节目,可能很难通过春晚的审查。难以通过倒还不是主题是否正能量的问题,其实在我看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的很多节目其实还挺有深度和正能量的,比如蒋龙他们的《剧本杀》,难以通过最关键的点,是因为时长、铺垫和视角,“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呈现的,是当下年轻人职场和情感都时时面对的现实,可偏偏是这个现实,是所谓“十亿观众”里可能只占五分之一甚至更少的那部分人的现实,面对一个正在进入老龄社会的年夜饭式的大拼盘儿节目,不喜庆,或者不知所云的时代代沟,可能是影响节目效果最致命的杀手锏。

  优秀的节目上不来,上来的节目太老套不爱看,矛盾心情,怎样面对才好。

  除夕的那一夜,饺子几十年都是一个味可以,因为那是家的味道,春晚不行,几十年跳不出自己的桎梏,就该考虑换人换形式换频道了。号称影响了几代人的《快乐大本营》都能说换就换,一个卫视的王牌节目都能说换就换,春晚也没什么不可以打破重塑的,真正记忆里经典的春晚并不会因为打破重塑就散落一地,玻璃心才会。

  股市里不怕大起大落的巨幅震荡,怕的是阴跌。震荡意味着还被关注,阴跌,是分层撤离。所谓的“十亿观众”,一旦有了新选择,失去会是一瞬间。

  其实我还很爱看回顾三十多年前春晚的那些片段和幕后故事的节目,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带来的欢乐,还有彼时曾经达到的巅峰和高度。每年临近过年,总会有些矛盾,真的不看春晚,仿佛这一夜总是少了点什么,但是如果熬了一夜,就看了些这样寡淡的大烩菜,又真心不满意。什么是经典?经典的特质之一,就是不可复制,但又总想重演。这么矛盾纠结的态度,就来源于我们基于久远以前积攒下来的那些渴望,重现,不是为了回放,只是为了再度心潮汹涌。

  □  任翔宇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报道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民生热线
   第06版:时事综合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文娱
   第11版:奥前奏
   第12版:美食
   第13版:食趣
   第14版:九龙壁艺苑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再度重相逢
《王牌部队》的褒贬
主旋律电影的创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