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末考试季时,大学生们通宵达旦地背重点,中小学生们也没闲着,梳理知识点、做试卷、订正试卷……只求在考试季能有个好成绩。现代人生活环境优越,尚且如此辛苦,那么到了古代,古人们为考试付出的心血那必须是十倍百倍的啊!
A唐代考场纪律太严格 有人当场弃考
在古代,考生们参加一次考试,简直要脱掉一层皮。
古代考生首先就要面对交通问题。他们一路上不仅要经历各种奇葩交通工具以及自己行走的折腾,还要保证在赴考路上不生病,不被偷钱。在近乎是“穷游”的状态下,古代考生们还得见缝插针地温书。
古代考生去参加考试,不仅要带考试所需要的笔墨纸砚,还得带上干粮席子,锅碗瓢盆,有的考生甚至还会扛个方便写字的家具去。可就算准备得再充分也没用,古代考场纪律严格,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只能扛着单席进入考场,下雪天也只能坐在铺着单席的地上。
比起考试的艰辛,考试前的搜检更是让许多考生回忆起来都倍感辛酸。考场把门的胥吏通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大声呼唤举人的名字,验看他们的文书,然后粗暴地搜索他们的衣服,检查是否有假冒和私带违禁物品。只要发现有点不对劲,立刻就毫不留情地将考生驱逐出去。
唐朝出了一个猛人,因为受不了这番呼来喝去的煎熬,直接选择了弃考,这个人就是李飞。据杜牧《樊川文集》中记载,这位叫李飞的考生来自江西,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他参加礼部考试时,胥吏大声呼喊了他的名字,查验过文书后,就让他进去了。这个时候李飞反而拧巴起来了,愤世嫉俗的他反问道:“如是选贤耶?即求贡,如是自以为贤耶?”说完后,李飞挥一挥衣袖,扛着行李回到了江东。
B宋代防作弊措施升级
唐代、五代时期,考场虽然有挟书、传义之禁,但执行起来并不严格,而在宋代,挟书、传义是被严格禁止的。自宋太宗时起,甚至还设置了监门与巡铺官,专门用来监守、巡查考场纪律。考生们在入场时,要解开衣服接受检查。后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认为解衣检查有失取士之体,于是停止了解衣这项措施。衣服是不用解开了,但考场内又派了士兵去巡查。对此,苏东坡有一句经典的描述:“诃察严细,如防盗贼。”
除此之外,相应的防作弊措施也在不断升级。我们现代人进入考场常在喇叭里听到的“请考生按位就座”就是从宋代开始的。不过,宋代最有名的防作弊手段莫过于实施弥封(糊名)、誊录制度,影响也最大。
然而再严格的防作弊手段,也很难控制一些人想顶风作弊。有些书商瞄准了部分考生想走捷径的心理,居然出版了一些供考生夹带入场的小册子。在北宋中叶以前,考生夹带入场的多为手抄本,“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每写一本,笔工获钱三二十千”。
到了北宋末,除了手抄本以外,还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小册子,《宋会要辑稿》中就记载了当时考试舞弊的情形:“蝇头细字,缀成小册,引试既毕,遗编蠹简,几至堆积。兼鬻书者,以《三经新义》并庄、老、字说等,作小册刊印,可置掌握,人竞求买,以备场屋检阅之用。”
只是,就算一些人考试作弊成功了,那他们以后的人生,也能通过作弊来完成么?所以,考试这件事,还是要诚信呀!
C古代考题也疯狂 处处都是“扣分点”
当克服了一切有关于考试的困难,坐在考场准备答题时,古代考生与我们现代人都将面对同一个灵魂拷问:这考卷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我没复习到的部分都出现了?
往往这种一头雾水的考题大多数都是唐代的经帖,宋代的墨义,相当于我们现代人的填空题。比如唐代经帖,考题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们对于经典知识的熟悉程度,也就是记忆力,但出题方式好听点叫“刁钻”,愤怒点叫“缺德”!这种考题一般是遮掩经书的前后文,只留下一行,裁纸为帖,帖去其中几个字,考生要把这几个字写出来。
宋代的墨义也没好到哪里去,考试内容的烧脑程度与唐代相当。这些试题,想要回答上来,必须要死记硬背。于是大多数考生选择了进士科,因为进士科有开放型试题,不仅不用完全死记硬背,还可以发挥一下文学才华。
不过,就算是进士科的开放型试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考过的。比如,诗赋必须遵守一定的写作规格,譬如对偶、音律、韵脚、字数等等,到处都是“扣分点”。尤其是韵脚,考官不仅要出题,还规定韵脚,一旦落韵,就直接“挂科”。据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大才子欧阳修十七岁时在随州参加解试,即“以落官韵而不收”。
D奇葩答卷上“热搜” 金圣叹堪称“废话文学”鼻祖
明朝时,有个名士叫邢昉,年少时就颇有才名,但却屡试不中。43岁那年,已经是他第六次参加乡试了,但这次考试,邢昉就是去搞笑的,他要用自己的搞笑行为对多年的考试生涯做个告别。据载,邢昉在答题的时候,故意发狂,写了许多狂言狂语,完全不按考试的套路来。他的答案让主考官批了无数个“太狂”、“更狂”,最后狂到主考官直接把他的试卷扔掉。对此,邢昉压根不以为意,他戏曰:“当官有什么好,人生在世,得一狂名就够了。”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也因为奇葩答卷上过“热搜”。第一次上热搜,也是他初次参加考试,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这道题的主旨显然是怀才而莫展,但金圣叹的答案那是跨学科,直接当成艺考。据说金圣叹直接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外加一把剃刀,对此他的解释是“此亦匏瓜之意形也”。
金圣叹第二次上热搜,还是因为考试,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三十九个“动心”,他解释道:“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这跟写一篇500字作文,全文为“我的妈妈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漂亮”有什么区别!原来,“废话文学”的鼻祖乃金圣叹啊!
可见,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最后总能碰到几个搞笑的奇葩,或许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喜有悲,有难有易。生活如此,考试亦如此,古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尚且能坚持苦读,艰难赶考,我们现代人面对考试,有什么理由不去全力以赴呢?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