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天镇兴隆堡村

“麻糖专业村”传统工艺色香浓

  “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间一直流传着吃麻糖的习俗。

  天镇县马家皂乡兴隆堡村,是晋北地区为数不多按照传统工艺制作麻糖的村子,被称为“麻糖专业村”。

  记者日前走进兴隆堡,村庄从外看十分静谧,走进村里的糖房,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每年冬天麻糖上市的季节,兴隆堡村就热闹起来,在科技发达的现在,这里仍传承着纯手工的技艺。

  村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兴隆堡村的传统麻糖在明朝时期由湖北传入,现在主要以大米和麦芽为食材,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完成,香甜酥脆口感好,是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从每年立冬一直忙活到腊月二十三,在这期间,批发、订购麻糖的电话不断。今年,村里有6户村民的糖房在制糖。

  在村民张爱军家里,一家老小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熬糖、拉糖、切麻糖……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

  张爱军的父亲张建全今年72岁,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做麻糖,对制作要点了如指掌。几十年来,张建全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一路走来,麻糖的味道没变,经营模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边观察糖色变化,一边告诉记者:“做麻糖有十多道工序,熬糖是最关键的,这里面很有讲究,火大了容易煳,火小了会发酸,要细火慢熬才行。”

  “两个孩子没放假的时候,每天只能做一锅。他们回来了,全家老小齐上阵,每天凌晨一两点起来做,就可以做两锅。”张爱军告诉记者,80天的制糖可以收入近3万元,两个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有了。

  “走,到其他家看看去。”村委会负责人带着记者又走进村民师胜家的糖房。师胜和搭档贾志利正在烟雾缭绕中熬糖,锅内的汤汁不断翻滚,香味扑鼻。整个熬糖过程要持续三四个小时,两人就轮替搅拌,最后用搅拌棒沾点糖浆拿到明亮处观察,如果颜色晶莹透明就说明熬好了。将熬好的糖稀静置冷却,待温度降至40℃左右时,再徒手抓起胶糖,像拉面一样重复近百次增加筋道,直到糖的颜色由棕红色变为金黄色,直至白色。

  师胜说,每到冬季,制作麻糖就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做麻糖的手艺在我们家延续了一辈又一辈,这是家里的老传统,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近年来,勤劳能干的兴隆堡人凭借“纯绿色”的麻糖产品拥有了一批回头客,也受到大批新顾客的青睐,市场反响很不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麻糖,虽然每年制糖的户数不定,但平均每年可以做麻糖20余吨,年产值26万元左右。做麻糖工艺复杂,而且所有工序都靠手工完成,为了使这项手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兴隆堡村的麻糖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和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传统麻糖特色产业,让老工艺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辛雅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社区365
   第05版:时事综合
   第06版:时事综合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奥前奏
   第10版:广告
   第11版:文萃
   第12版:九龙壁 随笔
   第13版:电视连载
   第14版:小记者
   第15版:小记者
   第16版:广告
“麻糖专业村”传统工艺色香浓
回家过年心切 莫忘交通安全
节前送温暖 真情感人心
蓝马甲红马甲展青春风采
存侥幸酒后驾车 一男子被逮正着
阳高警方捣毁一涉诈APP引流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