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英
原创解读
大同城墙,就是一部民族战争史、文化融合史。千年风雨洗礼、世间沧海桑田,古城墙或威武雄壮、或残垣断壁,每一段墙壁都见证过几百年间的场场拼杀,每一块青砖都铭记着历史长河里这个边塞之地的血雨腥风。大同,作为北方锁钥,一座以军事要塞为主要功能的城池,自然与众不同。1月17日,大同日报融媒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这座城池 | 全宇宙独一份儿!不来大同可是看不到哦》,这是“这座城池”专题布局篇里的重头戏——控军台。不一样的大同城墙,就看这里。
独立城墙之外,自有妙用
2016年11月18日,随着最后三块纪念砖砌筑成功,历时七年半的大同城墙修复工程圆满完成,曾经的残垣断壁,再现明代城池的模样。大同城墙除了四门三关、城楼、瓮城、月城、马面、望楼之外,还在四个角楼处各建控军台一座,这也成为大同城墙不同于国内其他古城墙的独特之处。
控军台(亦称望军台)宽约16.6米,纵约15米,与角楼间距6.6米。四个控军台伸出城墙外,有了360°的视野。这样的设置,主要是从战争需要出发考虑的,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多角度的瞭望作用,并且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脱离主体存在的控军台还可放置大炮,射击更远的敌军。控军台与城墙只用一条栈道相连,必要时也可断掉这条栈道,退守回来。如果城上兵力集中攻打正面而来的敌军,而这伸出城墙之外的控军台,可以来个侧面“包抄”,合力歼敌,防止对阵中的死角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防御的功能。古人的这种智慧,在军事设施的运用上更是神来之笔。
独具个性魅力,美不胜收
区别于平遥、西安、南京、襄阳等古城墙,大同城墙控军台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四座控军台与角楼气势恢宏、相得益彰。东南角控军台更成为摄影人拍摄的绝佳题材。护城河碧波荡漾、荷花绽放、飞鸟翔集。每当夕阳西下,天空形成绚烂的彩霞,为角楼与控军台铺排出宏大壮阔的背景,一幅绝美的画面呈现眼前。摄影人一年四季在此“打卡”拍摄,用影像记录下控军台和角楼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城墙西北角更以一座耸入云端的乾楼(也称镇楼)成为古今诗人吟唱的主题。古时的“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爽,留下了很多名诗佳句,是大同历史文化闪耀的一页。
无论是乾楼还是控军台,古时它们都是暸望远方、侦察敌情、侧方御敌的重要军事设施,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凝结着古人的军事智慧。如今,因这特殊的功能和造型吸引着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