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有一座叫茨沟的营

石屋石径
村中的石碾
茨沟营东门,石匾刻“应关城”三字
山居院落

  乡村生态旅游的兴起,让灵丘县花塔村日渐名声在外,到访者与日剧增。多数人却不知道,花塔村西南方向不远处,一山之隔还坐落着一个神奇的古村落,那里有古关、古城、古祠,古民居,历史厚重,风景幽美,同样值得静静品味。它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首批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的茨沟营村。

  桃源石村 

  茨沟营村属忻州市繁峙县神堂堡乡,听上去离大同市空间距离较远,实际紧邻灵丘县境。自驾线路有两条,一条经浑源到灵丘县城,向东过觉山寺、桃花山景区,沿108国道向西,过花塔村即到。另一条从大同出发,一路高速过王庄堡到平型关出口,沿108国道向东行约20千米。

  地图上显示,古村位于大山深处,但108国道边一座照壁形建筑提示它的存在,告知访客由此进山。此处属明代内长城的一段,路两边烽燧敌台对望,昭示出不平凡的过往。顺着水泥铺成的乡村公路行走山间,不久一座古朴的小村呈现眼前。

  又一处桃源风光。从灵丘车河村到下关,再从花塔村到茨沟营,初遇时的形容词略显雷同——桃源,似乎只有这个词能表达身临其境的感受。茨沟营村所处沟谷中,四周群山包裹,诸峰耸立,层叠无边,十分严密,确有世外之感。村东南有河流过,水波轻浅,水的源头隐没于山坡上,与茂密的草树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予温暖湿润的小气候,滋养着各种植被旺盛生长,春花、夏树、秋叶、冬草,依次装点出山村的美丽四季。

  村里的房舍就地取材,以山石砌成,墙体坚厚,历经数百年风雨岁月,仍固实如初。屋顶多青瓦铺成,远望成大片鳞状,密实紧致,遮挡出大山里的天伦之乐。房舍前有小院,院外高低错落着村路,亦多由青石造就,大小不一却齐整规范,走在上面感觉很踏实。

  入口处有古村的历史简介。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距今已有455年历史。初为营,后为堡,再后筑城,扼守晋冀要道咽喉之地。

  长城密码

  茨沟营的村名分三部分。沟,指村外沟谷。营,指屯兵驻马的军营。茨字何解?字典里提及,茨音与词同,本意是指用芦苇、茅草盖屋顶,也指用茅或苇盖的屋子。难道村名源于此?向一村民询问,给出答案是长城敌台的排序。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见一座保存完好的敌台,青条石的底座上面,层叠着整齐的灰砖,轮廓完整的瞭望窗正对着沟口。登临,可俯瞰古村全貌。探访前查资料,知道这是“茨字叁拾柒号台”。这一带的长城敌台均以“茨”字打头起名,37号台的东边,还分布着数十座敌台,最东端的“茨字一号台”位于灵丘县与河北涞源县交界的狼牙口长城上。

  此种排序方式从京西起,是明代内长城一大特色。京西门头沟一带的长城敌台被冠以“沿”字,进入河北涞源后,敌台以“乌”“插”“宁”等字开头排列,入晋后变成“茨”字打头。如村民所说这般,那么应先有敌台,而后有茨沟营,可史料记载,“茨”字排序显然取自已有的地理标志,如“沿”字来源沿河城,“插”字来源插箭岭。由此推知,应先有茨沟营,后有“茨”字敌台。

  明代《四镇三关志》记载,茨沟营设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额兵一千名,由守备一员统领,下设中军一员,左右哨管总管二员,存备盔甲三千三十副,兵器二万二千九百五十三件,火器四千七百五十一件,马四十匹。对比同时期外长城各堡的兵备情况,茨沟营的军力不弱。大概因为这里是大明王朝腹地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草原铁骑突破,再无险可守。 

  “茨字叁拾柒号台”的南面,还有两座敌台的底层遗迹保存,三座敌台成品字形,控扼之势说明当年此地的重要。敌台之间,有青石砌出的长城墙体,顺山势扬起,依旧坚固完整。

  城奇庙幽

  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茨沟营在文旅建设方面的努力已有体现,村口平整的两处停车场算是其中之一。大的村外,小的在村里。把车停在小停车场内需要经过城门,属明代旧物。

  城门分上下两层,下部砖砌,有东西向门洞,门洞上方嵌石匾一块,阴刻楷书“应关城”三字。门洞上面建门楼三间,硬山顶,前设披檐。登临城楼之上,有一建于明天启三年的关帝庙,庙内两边的墙上还保存同期壁画,内容为彰显关公的武德。庙内有“新建楼阁碑记”碑,刻字完好。村民说,听老辈人讲,明万历年间茨沟营升格,由堡变城,设参将驻守,统管灵丘繁峙两县长城及阜平县的龙泉关和山西固关,成为军事重镇。

  “应关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较为少见。城建有东门、西门、南门,一条大街贯通东、西,主街北边近东门处有衙署,南门为兵营,城北设有军火库,目前尚存旧址石基。

  史料记载,明崇祯末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此后茨沟营的军事功能日渐减弱。不过,因地处晋冀要道,商贾往来频密,繁华光阴持续数百年。村东门外的碧霞祠见证了这段岁月。碧霞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年,又名泰山庙,当地人称奶奶庙。现存山门、钟鼓楼、正殿、戏台。正殿内塑碧霞元君、送子使者像,有彩绘壁画送子娘娘图。殿前立有明万历九年的《东岳泰山庙碑记》石碑,首题“东岳泰山庙碑记”,记载碧霞祠修建的背景、目的及参与人员。

  缓步院内一片静谧,只有山风吹拂松枝发出丝丝轻响。遥想百年间,应有许多红火热闹吧。村民讲,碧霞祠奶奶庙的庙会很有名,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晋冀两省三县(灵丘、繁峙、阜平)民众纷沓云聚,许愿祈福。

  山居标本

  茨沟营村整体北高南低,建房多依山形选址,一排排高低排列,远望整齐有趣。不少房子还保留着20世纪70年代前甚至更早的风格,处处体现古朴味道。正房厢房的屋顶覆盖板瓦,颜色青黑。这种风格与晋北平川区域的民居建筑迥然不同,典型山居特色。

  走近细看,发现房子的基础、墙体的建材均取自山石,基础者略大且方,墙体者略扁且长,颜色有黑有青,有褐有白,石头之间的空隙被塞进一些卵状小石,让墙体更坚固结实。多数屋墙外面包裹黄泥涂层,既能挡住从石缝灌入屋里的风,又显得美观整齐。一些住家的窗户更换成现代建材,还有一些保留旧时模样,横窗竖棂,白纸裱糊,上面粘着红黄窗花,图案以花鸟居多,散发着乡村独有的生气。

  走近细看,还能发现久远未见,只在古诗中露面的“柴扉”,这是山居人家的门,几根竖柴并排,上下各捆扎一段横枝,立在院子入口,或正或斜,自在摆放。主人家许在屋里做针线活,可能去不远处的地里侍弄庄稼,只有一只小狗、两只肥鸡,萌萌地注视访客。

  茨沟营的地在山坡上,一小块一小块的,边缘也以青石砌出。那是一代代人努力的结果,地里种着玉米、马铃薯、黍子,还有一种外表青红的小苹果,个头不大,却酸甜可口,久放不坏。村里人说,秋天粮食收获后,收纳进自家粮仓,现吃现磨,新粮的味道甜美清香,那是城里人体会不到的。

  文/图   温鹏毅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主题策划
   第04版:社会
   第05版:教科文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体育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消费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有一座叫茨沟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