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生命之光,在奉献中绽放美丽

  6月22日,我市一位遗体捐献志愿者在过世后成功捐献了遗体。6月16日23时13分,82岁的王女士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家属按照老人的遗愿,通过市红十字会将老人遗体无偿捐献给大同大学医学院。这也是我市通过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的首位志愿者。(《大同晚报》6月23日)

  “遗体捐不捐?”“捐,留下有啥用?”“妈,儿子给你点赞!”这是王女士病重时与儿子的对话。

  原来,自2020年11月被诊断为尿毒症后,老人就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愿望,她觉得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选择,能为国家医疗事业做贡献。而且丈夫也和她一起通过网络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他们的儿子高攀,早在2018年9月就登记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王女士一家三人的高尚道德和大爱情怀,让人感佩,令人敬仰。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能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很大贡献,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医学界将遗体捐献者尊称为“大体老师”,因为他们是医学科学的铺路石,是医学生的“无言良师”,是延续生命的圆梦人,更是文明进步的先行者。

  从个人的角度看,遗体捐献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死后还为社会做贡献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著名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固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后生命的价值还在延续,生命只有一次,却能在奉献中绽放美丽。

  然而,在现实中,“入土为安”仍是多数中国人对待遗体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在好多人心中根深蒂固,遗体捐献并没有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所以,遗体捐献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豁达的心胸、高尚的品质、无私的情怀。

  遗体捐献,诠释的是生命至上的价值与人间大爱。这是超越世俗、超越传统的观念,破除陋习树新风的可贵品质,博爱胸怀、大爱精神感人至深。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坦然面对遗体处置问题,更有不少人加入遗体捐献志愿者行列。据统计,市红十字会累计登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10195人,完成人体器官捐献65例,已挽救脏器衰竭患者195人。今年上半年新增登记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932人,完成捐献2人,挽救脏器衰竭患者6人。

  这样心怀大爱的人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好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演绎人间真善美,其超常之举、大爱精神,还会感召和影响更多人移风易俗、崇尚文明,让生命的意义得到升华,让人性之光烛照人类文明。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晚报早评
   第04版:经济
   第05版:民生热线
   第06版:教科文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体育
   第12版:健康
   第13版:疾病防治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生命之光,在奉献中绽放美丽
网络招聘“暗坑” 不可不防
速成“志愿规划师”
别让AI填报志愿卡“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