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制造业升级和科技转型,大国工业作为我国硬实力的重要名片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影视市场也随之不断做出尝试,工业题材剧创作呈现回暖之势。电视剧《麓山之歌》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智造化”转型的艰难历程,讲述龙头企业麓山重工进入改革深水区,最终凭借两代重工人攻坚克难,依靠自主技术创新实现突围、领跑世界的故事。
2016年,工程机械行业凛冬,有着超过70年历史的龙头国企麓山重工已连年亏损,进入了至暗时刻。企业面临被退市风险,董事长方锐舟决意推行“重工换金融”重组计划,破釜沉舟为企业“续命”。但这同时意味着,他们自主研发的“麓山一号”项目将在开展了4年后下马,集团内超过6000名工人将随着重工主业的削弱,或转岗、或下岗。企业转轨在即,有人期待,有人留恋,还有人坚决反对。一时间,企业家、科研人员、新时代工人的个体命运都与麓山重工一起,走到了十字路口。
《麓山之歌》开篇,就把深沉厚重的大主题拆解成一个个人的选择和碰撞。用人的命运推开冷硬的工业大门,这源自主创班底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电视剧是靠工业题材起家的。上世纪80年代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到1997年《车间主任》,国产工业题材电视剧奠定了壮美的美学风格。”《麓山之歌》总导演毛卫宁说,但在近20年的创作序列中,曾经的热门题材已然褪去热潮。工业题材少人问津,因为创作者容易陷入“题材先行”的误区。所以《麓山之歌》要挑战的,就是通过对“人”的温度和“工业美学”的视觉冲击,带普通观众入戏。
一直以来,工业题材都属于国产剧中的冷门。一提到“重工业”3个字,不少观众最先想到的就是粗重的钢铁、大型的机器厂房和拗口难懂的专业术语,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遥远。如何将相对枯燥的工业故事与行业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给观众,是让不少创作者“打退堂鼓”的一道关卡。《麓山之歌》把这样一个“硬”题材,加入轻巧、幽默、诙谐的“软”元素,让工业题材剧变得好看。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