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人说许堡好风光

俯瞰许家庄堡
平邑古城遗址,东西城墙清晰可见
东水地湿地风光

  大同城东40千米,有乡名许堡,许堡在大同名气很大,概因学风浓郁,多出名师与人才。殊不知,人杰与地灵往往相伴随,秀山丽水养育的人们,多勤思好学敏行。这一次,我们一起走进许堡乡,共同感知这方土地上的人文风光。

  1古堡官道述繁华

  大同地区明代的军堡民堡遗存较多,有72城堡之说,许堡占其一,史籍称为“许家庄堡”。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记载,“本庄故民堡,嘉靖三十九年(1560)更民堡为之,万历九年砖包,周三里六十八步,高连女墙三丈六尺,原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六百八十三员名,马骡一百九十三匹头,分管火路墩一十二座,本堡稍腹里,地极平旷。嘉靖中,虏骑无岁不至城下,今虽宁谧,但当宣大两镇径路,往来官使相望于道,难免将迎之扰,且军多乌合,有不隶尺籍而旋即逃匿者,抚恤振节必得其人而后可也。”

  简短的文字告知许堡的由来与地理位置之重要。“宣大两镇径路”,表明它紧邻官道。这种重要感今天仍有迹可寻,乡政府所在地许堡村口,一条大路车流不息,那是著名的109国道,也称京拉线,它东北起北京西二环阜成门桥,西南止于西藏拉萨,属国家级交通干线。

  古堡总体保存完整,东南西北四面墙体与马面犹存,南墙西段尚有包砖痕迹,层层叠叠,厚实紧致。堡门朝南开,外有瓮城。不同于常见同类建设,许堡瓮城开东西两门,系官道经过所致,如此一来驿马兵卒商贾官使可以直接在瓮城驻留,便于管理和供给服务。

  堡内正在进行新村建设,可供观赏处不多。瓮城却给游客带来不少惊喜,瓮城东门、堡城南门均为旧日模样,三伏三券的拱形门洞上方,嵌有石雕斗拱、垂花柱,精美超常。南门正中有青石匾额,刻字“许家庄堡”,字体简练大气,笔锋有力,经历岁月,崭新如昨。东门门楣上方,有二龙对游图案,造形精巧,表情生动,两龙中间有一砖块脱落,推测原有石雕宝珠。当地村民说,瓮城东西门外侧原有石铭,东为“迎恩”,西为“息警”,寓意明显。

  2 东水地畔平邑城

  出许堡乡向东不远,来到一个叫东水地的村子。村名引人好奇,“水地”代表何意?水浇地,水漫地,抑或是有水之地,不得而知。之所以到此一游,因为村西有处大名鼎鼎的古城遗址。

  2009年,一则新闻不胫而走,在大同县(今云州区)东水地村发现战国汉代时期平邑古城遗址。报道称,“该遗址始建于战国,延用至汉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55米,南北长550米,现存东、西墙及南墙墙基。东墙南北残长约500米,残高3.3米,基宽10.5米。遗址遗物十分丰富,地表及墙体上采集遗物有战国时期陶豆柄,粗绳纹陶片,汉代时期抹断绳纹陶片,绳纹、瓦楞纹、方格纹瓦片等。”

  邑,典型的会意字,据考起源于商周时期,甲骨文中,上部是“囗”,下部为跪坐的人,表示有人居住的区域。从地理功能判断,邑与城近而不同,属两种人类聚落形态。有学者认为,邑的历史久远,城从邑发展而来。最初的邑不建城墙,春秋战国时期,邑有城墙,城与邑的区别变得模糊起来,逐渐城邑不分、城邑并称。

  田野中,平邑古城东西两道城墙清晰可见。东墙与村舍相接,立有文物标识碑。引路的村民认真介绍当年考古发掘的场景,手指已被庄稼掩盖的地方绘声绘色描述发掘出的物件。显而易见,当年的考古工作给这个小村子留下经久不散的文化气息。村民说,以前还能依稀找到北墙的痕迹,后来村西常发山水(洪水),土墙频遭冲刷破坏,直到遗迹全无。

  关于平邑城初建年代,学界根据《史记》记载定为赵献侯十三年,即公元前411年。后秦汉因之,一直到东汉年间废置。从时间判断,这是大同地区最早修建的城邑。站在古城遗址前,有一种不真实时空错感,时间仿佛被压缩定格,不知大同最早的城市生活是何种模样?

  3 桑干秀水于家寨 

  云州区水系发达,地表水丰富,这一点在东水地村表现明显。村南,一片片芦苇正迎风摇曳,生得十分有气势,初秋时节,芦苇顶部的花絮正在积蓄,待时节到时如雪飘散。芦苇丛外,有水流过,汇聚成一洼洼、一团团的秀丽清影。水清且纯,阳光下有细草静立,像是墨迹散开,勾勒出灵光闪动的虚空静界。

  站在东水地南望,碧波与青山映衬出一幅如诗画轴,山是六棱山,水是桑干河汇成的册田水库。今年雨水较多,册田水库主库区的水面较往年扩增,流波轻动颇有巨湖风姿。一路向南,不久即抵达水库大坝,遇岔路口,左通乌龙峡,右往于家寨,直行可到水库大坝。雨量增多,水库开闸,大坝下的公路过水,所以坝顶通道开放,车辆行人可通过大坝顶部往来,这可是难得的欣赏水库全貌的良机。极目远望,能真切体会“碧波万顷”“水波荡漾”“天水一色”“波光潋滟”的形容词的精妙,套用一句网络语形容——古人诚不欺我。

  开闸放出的水向东奔涌,激起的水花如白雨似跳珠,一路欢快前行。水最终流进官厅水库,为保障首都用水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滋养着两岸生机盎然,无限旖旎。

  山水相依,自古多为生存吉地,水库南北一个个古村落串连出道法自然的人间智慧,这些村落多选背风向阳处扎根,取桑干河两岸玄武岩垒院建屋,傍水借坡,打造出一个个丰盈小绿洲,春种秋收,夏钓冬藏,恪守万物规律,明晓大地循环,于劳作中收获。在这些村落中,于家寨不可不游,经过精心打造,这里正成为云州区乡村游、生态游的精品,金代古寨、月亮湾、火山民居、湖畔步道,散发出桑干人家的独特魅力。

  4 大王村里敬名贤

  体验许堡风光人文,大王村不可不去。为何?清宣统帝师李殿林故乡在此。《大同历史人物》记载,李殿林,字荫墀,出生大同县大王村,清同治年间,赴太原乡试中文举。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广西学政、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正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士等职。

  宦海四十余载, 李殿林官声极佳,以清廉勤慎著称。虽位极人臣掌重权,始终两袖清风一身正气。1912年初,他上疏辞官,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著书研文。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周易别》《识史例纂》《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

  今天的大王村是前些年搬迁新建,旧址在村南山口位置,标志为一棵梅树,相传系李殿林手植,年年开花,香满翠屏。花开时分,常有文人学子前来赏梅撰文,致敬名贤,诵传李殿林的事迹风骨,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有关李殿林家族的历史,史料推断其祖上系蒙古贵族。清《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李氏,其后也。”短短一句,又给大王村平添几份神秘,留待后人探寻。

  文/图 温鹏毅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社会
   第05版:专题报道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消费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人说许堡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