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中秋节遇上教师节,今年是这样的尝试

——大同日报新媒体“双节”主题策划幕后

  本报记者   卢珊

  由于我国传统干支纪年的农历置闰规律,每隔19年会遇到一个公历农历基本重合的日子(有时会有1天的误差),例如每个人的公历农历生日恰逢同一天就是在0岁、19岁、38岁……以此类推。

  2022年也遇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那便是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和教师节,恰好时隔19年重合在了9月10日这一天。

  双节同庆怎么做

  当中秋节遇上教师节,应该制作出怎样的新媒体作品来体现“双节相遇”的奇巧?9月9日,中秋节和教师节前夕,大同日报融媒微信公众号推出一篇题为《中秋节vs教师节,原来TA有的,TA也有》的主题推文,小编把两个节日相关的字、词、成语、俗语、诗句、人物、典故、符号、歌曲等元素进行盘点,并以PK的情景,用主题海报的形式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十五的月亮》《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月圆人团圆”“桃李满天下”……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歌曲、俗语等在作品中一一呈现。原来,两个看似没什么关系的节日还可以找到这种角度的共同点。

  关联整合大考验

  本次主题策划的灵感最初来源于前不久小编整理出来的几篇时令特辑,其内容主体和表现形式都非常简单直白,将与主题相关的词句、名言、文摘甚至是网友的留言加以整合,既有可读性又符合当时的时令特点。

  于是,在中秋节和教师节“双节相遇”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大同日报新媒体顺着这一思路展开延伸——两个节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那么是否能够整合出二者的关联点呢?

  “描写明月和赞美师恩,它们各自都有相关的俗语、诗句和歌曲,我们能否总结出更多的元素来一个‘双节PK’?”在针对这一主题的内容策划会上,大同日报新媒体的小编们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随着两个节日的代表物件、代表人物、代表花朵、典故等元素的一一罗列,此次主题策划的大纲基本敲定,文字内容也很快整合了出来。

  但只整合出文字并不是此次主题策划的终点。大同日报新媒体策划团队将自身擅长的技能加以融入,设计出一组主题海报,将前期整合内容以文字海报的形式体现,以“月光黄”和“黑板绿”作为整组海报的主题色,把代表两个节日的内容区分开,既表意明确又对比鲜明。

  节日主题何处去

  从“本地品牌月饼测评”到“大同最佳赏月地标盘点”,回顾以往的中秋节主题策划,大同日报新媒体曾制作推出了以上立意明确的内容。同样,在往年的教师节主题策划中,也曾推出过“大同普通教师的一天”以及“教师兵器谱”等颇具亮点的内容。此外,大同日报新媒体还有很多节日主题策划独一无二,创意满满,而这些都是新媒体编辑部这些年来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

  在特殊的节日推出紧扣节日主题并且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媒体产品,是大同日报新媒体这些年来产出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未来还能推出怎样的节日主题作品呢?新媒体小编表示:无法预知。但新媒体编辑部的策划团队始终相信,多阅读、多学习、多积累、多思考,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在不经意间碰撞。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晚报早评
   第04版:经济
   第05版:民生热线
   第06版:微视野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体育
   第12版:体育
   第13版:财经
   第14版:楼市大观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中秋节遇上教师节,今年是这样的尝试
折翼的黑鹳 就这样在大同“定居”了
是何方“神圣” 盗了运司库的银子?
中秋除了“月光爷” 老大同还有“日光爷”
他的光辉纪录 一天卖600盘录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