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背篓少年”一战成名

  在中秋假期里,不少国内球迷除了关注美网决赛外,还留意到一位爱打网球的“背篓少年”的故事——一位来自大山里的佤族孩子,是怎么走上网球训练这条路,还在国内青少年组比赛中赢得冠军?努力的少年与拥有慧眼的伯乐,一个努力生存的小俱乐部,以及疫情之下也没有停下发展步伐的国内网球赛事,这样的励志故事确实多多益善。

  网球改写人生路

  因一张照片而意外走红的案例,佤族少年王发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事情缘起于几日前,在一项国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的广州站上,来自云南临沧的佤族少年王发夺得U14男子组单打冠军。赛后,王发从一位来到现场的云南老乡那里,收到了一份特别礼物,是一个具有佤族特色的竹编小背篓。受到这一意外因素启发,有现场摄影师建议王发把竹背篓当球包,拍一张照片留念。这便是“背篓少年”照片的出处了。

  王发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从家乡的地理位置来说,他是从小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身边没有一丝一毫的网球元素。幸运的是,在2016年时,王发被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的创始人兼总教练张晓洪看中,“是个好苗子,不培养可惜了”。就这样,王发成了家乡沧源佤族自治县里第一批练网球的孩子。

  “如果不是网球,我还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我们就是背着小背篓到农田里的,这是我们佤族的特色农具。好长时间没回家了,能在赛场上背着背篓,觉得特别亲切……我把网球拍放进小背篓,也是对家乡的怀念和记忆。”在赢得该项国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U14男单冠军后,王发如此分享道。

  云南大山里升起网球梦

  因为“背篓少年”的照片,不少人知道了王发,由此又知晓了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其实,在近几年的国内青少年网球比赛中,除了城市少年施展身手外,来自“野象”的云南孩子们也常有不错的表现。

  2012年,时年47岁、拥有多年当教练和做陪练经验的张晓洪,带着自己的全部积蓄回到云南,创办了野象网球俱乐部。2016年,临沧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与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合作,组织资深教练深入八县(区),公开遴选10名运动员组建临沧青少年网球队,进行为期两年的集训。王发、李娇、肖专、陈爽等一批云南孩子就是以此为契机,走上了网球这条路。

  每天挥拍至少7000次,下午会进行连续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晚上则是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这批孩子练得不可谓不苦。同时,他们对球队、对俱乐部又总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还特别体谅后者的难处。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他们常会自觉地省吃俭用,一双球鞋总要穿到快磨穿了,才舍得去换。

  在接受了几年的网球专业训练后,如今这批孩子的面貌已是大变样了,待人接物从容了许多,再不复当日刚离家时特别害羞内向的模样。王发说,如今他的梦想是能成为职业球员,其实,这又何止是他一人的梦想呢?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晚报早评
   第04版:经济
   第05版:民生热线
   第06版:微视野
   第07版:时事综合
   第08版:时事综合
   第09版:时事综合
   第10版:时事综合
   第11版:体育
   第12版:体育
   第13版:财经
   第14版:楼市大观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背篓少年”一战成名
从小村庄走出的新科世界第一
三巨头影响 网坛“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