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响,蟹脚痒”,秋天一到,桂蕊飘香,金菊绽放,螃蟹黄满膏肥,色香味美。螃蟹,就像秋天的一张名片,是当下人们进入秋季必吃的佳肴。对于螃蟹的热爱,古人不比今人少几分,就连开疆拓土、叱咤风云的汉武帝刘彻,都与螃蟹有着不解之缘。
A●古人也爱吃螃蟹
您在生活中喜欢吃螃蟹吗?每年7月到11月都是螃蟹的旺季,这时螃蟹口感非常好。古人也非常喜欢吃螃蟹,宋朝诗人徐似道写了一首诗《游庐山得蟹》,“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说不去庐山对不起眼睛,不吃螃蟹对不起肚皮。《红楼梦》里头也有非常著名的因螃蟹而作的诗。《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这里林潇湘是指林黛玉,因为她住在潇湘馆,薛蘅芜就是薛宝钗,她住在蘅芜苑。其中,薛宝钗说到螃蟹,“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所谓“经”,织机上的竖线叫作经。“纬”是织机上的横线。经纬是有规律的,可是这螃蟹爬起来没规律,所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我们剥开螃蟹的壳,里边除了有黄黄的膏之外,还有一层黑膜,说这个蟹,只有黑色和黄色,其实这讽喻的是人。魏晋时期有一个贵族叫褚裒,被别人说“皮里有春秋”,说这个人城府太深,表里不一,所以这里“皮里春秋空黑黄”,说的是螃蟹,也说的是人。有人说这就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老掐架,所以说话冷嘲热讽,话里头藏着很大的玄机,说林黛玉,非常地有城府,像螃蟹一样。
B●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一个探险者。那么到底谁是吃螃蟹的第一人?有人说是汉武帝刘彻,这种说法跟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简称叫作《洞冥记》,或者叫《别国洞冥记》,这里说汉武帝时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东方朔。在东方朔的引领之下出现了很多奇特的事情,尤其是别国的进贡。
东方朔是《史记·滑稽列传》中重要的人物,这个人擅长讽谏,以荒诞不经的语言,以非常典型的形象情节讽谏汉武帝。汉武帝非但没有恼火,反而能够接受东方朔的意见。
其中讲到了一个非常让人觉得奇特的情节,跟螃蟹有关。说当时有一个国叫善苑国,这个善苑国应当也是西域的,曾经向汉家朝廷贡献一个蟹。“有百足四螯”,“百足”很多脚,“四螯”也就是4个大钳子。所以有人说汉武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这也都是传说故事。我们说,这个故事一定是荒谬的。想一想,如果西域一国来到中原,几万里之遥,这个蟹早就死掉了。
C●漫漫运蟹路
蟹早就进入到宫廷食物名单之中,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周礼》,书里提到了天官,天官里有一个官叫作庖人,庖人相当于御膳房厨师。庖人的职责,掌管六禽、六畜、六兽,也就是各式各样的动物食材。
其中有一条,汉代大儒郑玄进行了注释。郑玄说“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各方都给王家进贡,王作为最高统治者,能够享用天下的特产。而青州这个地方在东国,进贡的是“蟹胥”,“蟹胥”就是蟹酱。这个蟹酱很不一般,所以叫“非常物”。有蟹酱就说明当时王家在食用蟹。我们今天看到东南沿海,考古发现就有蟹壳,那就说明在早期文明中,先民就食用过蟹。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汉武帝一生执政超过半个世纪,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当时,汉家有一个心腹大患,就是北方的匈奴。由于汉初经济疲软,所以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但是,毕竟匈奴是悬在汉武帝心头的一把利剑。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派出了一支人马,以郎官张骞为代表,向西去。他通过匈奴的降将得知,匈奴也有对头,就是一个著名的部落大月氏,于是想通过联合大月氏,断匈奴一臂。
可当张骞走过匈奴之境,却被匈奴扣留十几年之久,后来趁匈奴不备跑到了大宛。大宛早就听说汉家的富庶,希望得到汉家的财货宝物。张骞承诺,如果大宛出向导、出人帮自己到大月氏境内,汉家的宝物应有尽有。于是大宛人带领着张骞走到了康居。康居就是今天巴尔克什湖咸海一带,通过康居终于来到了大月氏,非常不容易。可是这个时候张骞发现不妙。因为大月氏和匈奴虽有血海深仇,可是大月氏已经稳定下来,不想再揭伤疤,所以张骞这个任务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只能返回。返回路过了当时羌人的地盘,没想到羌人已经归附匈奴,匈奴人又把张骞扣下,张骞又逗留一年多,最后趁着匈奴内乱,逃回汉廷。
到了公元前119年,张骞又一次领命,联合乌孙削弱匈奴。张骞不辞劳苦来到乌孙,跟乌孙国王说明情由。乌孙王不敢,可是这个时候他也不想得罪汉室。于是张骞就以乌孙为中心,派出了许多使节,促进了当时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武帝封之为太中大夫,又封博望侯。后来这些个使者,往往都被称之为博望侯,因为张骞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这些使者,带来很多西域的信息,原先对西域一无所知,而这个时候信息逐渐丰富。当时派遣的使者,如果说从长来说,是八九年一个来回,短了说也得五六年而返。所以我们就想见,如果说《洞冥记》所说是真,带了这么大的一个蟹,走八九年或者五六年,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
D●西域传来的食物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比如说咱们耳熟能详的作物,像胡萝卜、香菜、茄子、胡蒜、蚕豆、西瓜、胡瓜、葡萄、石榴、胡桃等,基本上都不是中原的土产,来自于西域,尤其许多物种带着“胡”字,比如说胡桃,后来叫核桃。据说是当时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叫石勒,这个人非常讨厌“胡”字,所以去掉“胡”字,改为核桃,有这种说法。
汉家天子的气魄是博大的,据说当时汉武帝刘彻把西域的许多东西带到了中土以后,它们在中土发扬光大。比如说葡萄,他在自己的离宫别馆中大量种植,让那些外国使者看得都惊呆了,这些异域的东西居然种到了中土。
我们今天看,汉武帝有他一系列的过失,这是肯定的。比如说,常年对匈奴征战,致使开销极大,常年的盐铁官营,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捉襟见肘,乃至激起反抗。而且,汉武帝晚年,越来越迷信,花费了大量资财等等。但是我们讲,汉武帝也不愧是千古一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司马光有一大段话评价汉武帝,史学家认为比较中肯。
司马光说秦王朝有秦王朝的许多过失,但是汉家也有跟秦王朝一样的过失。为什么秦灭亡了,而汉没有灭亡?反而汉武帝之后,出现了昭宣中兴,是因为汉家政策得当。至少汉武帝明白他该做什么,他用人唯贤,“诛赏严明,晚而改过”,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这对于皇帝来说已经相当难能可贵,为史官所首肯。
在他晚年还“顾托得人”,汉武帝临终,就把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托付给当时重臣霍光,以及金日磾。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辈,而金日磾,是匈奴投降过来的降臣,能用这样的人,表现出汉家用人唯贤。所以司马光说,今而有亡秦之事,而无亡秦之祸,有秦灭亡的过失,也滥用民力,也激化矛盾,但是无亡秦之祸。最终,没有像秦那样速亡,道理就是在这儿。
再反观这个故事,汉武帝是吃螃蟹的第一人吗?说汉武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像有些说不过去。但是我们转念一想,把这些神奇的故事,附会在汉武帝身上,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我们看《洞冥记》中,记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进行了一个统计,百足蟹属于动植类,另有动物65种,植物59种。地理类包括山、水、遐方、远国71个,宫观涉及楼台室阁34处,器用有珠玉、灯饰、香料等139种。饮食有瓜果19种,酒食浆露16种,丹丸服食4种,还有人物42人,以及其他21种。这里,应当符合汉武帝时期的文化气象。历史现象是复杂的,通过这些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拨云见日,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体会时代背景中人们的所思所想,这就是我们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妙处吧。
据《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