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莉英)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古都大同,硕果累累。19日,中国古都学会2022年年会暨中国古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与贡献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大同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2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为期3天,活动共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古都学会、大同市政府主办,大同市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大同古都学会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古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的作用与贡献这一主题,从不同视角进行学术交流与分享。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萧正洪在开幕式致辞中,以《何以大同》为题对大同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进行了论证。接着,三场大会报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首场大会报告,6位专家对古代都城地理环境、历史地位等展开讨论。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杭侃首先以《蒙元城址新论》为题,指出元上都的三重城墙不是一次建成的,揭示了蒙元在古都城市建设中的开拓价值;上海大学教授张慨以《古都的艺术与艺术中的古都:古都与艺术的双向建构》为题,就古都城市与文化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
第二场报告,专家们从民族融合和丝绸之路范畴进行了探讨,其中大同大学教授孙瑜以《山西长城地带的沙陀人与北方民族融合》为题发言,她认为沙陀在山西长城地带的历史过往就是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一个缩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中心教授张慧芝以《葡萄酒与平城时代草原丝路的民族交往》为题发言,推证五世纪大同通过与传统丝绸之路平行的草原丝路交往,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都市、民族交往中心。第三场报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等专家从中国古代传统都城建设理念、都城布局等方面展开论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学术研讨会涵盖了城市规划、文化遗产、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各个领域,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古都学会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专家学者们深入挖掘了大古都蕴含其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强化了古都文化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融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古都大同的历史地位及独特价值给予普遍认同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