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县有处湿地,堪称动植物的百科世界,这里生长着百种晋北少有的植物,国家级一二级保护动物栖身;这里春夏秋冬四季景致不同,常有诗画风光频频入镜;这里湖河相交碧波荡漾,是北方难得的生态系统标本。
它就是广灵县壶流河湿地,一个蓄藏着无数神奇的地方。
植物王国
造访前,需要做功课,否则很可能错过它的珍贵。湿地,一般指地表常年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形成十分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发挥调控径流、改善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物种、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多种作用。在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中,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海洋被称为“地球之心”、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足见其重要。
从名字可知,壶流河湿地属典型的北方河流型湿地。当由西向东纵贯广灵县全境的壶流河与南边月明山冲积而下的泥沙相遇,河流东去的脚步放缓,曲回弯流,碧波沉静,逐渐酝酿出土与水胶着、难舍难分的湿地环境。资料显示,壶流河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8万亩,覆盖类型包括水湖洼甸沼滩等多样,系统完整性尤为珍贵。
想进入湿地核心区域,导航定位“山西省壶流河湿地管理局”即可,保护区不准外来车辆进入,可将车停至外部停车场。缓步走近,空间转换既在意料之中,又出意料之外,前行几十米,眼前已尽是绿意,芦苇摇曳,水鸟浅翔,荷莲吐芳,绿水回旋,一派纯粹的自然风光。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看一座城市的情商,从它与自然的亲近程度即可得出,这一点广灵县无疑达标了。湿地与城建巧妙接合,既不生硬也不疏离,有一种可亲的情愫包含其中。
一路上,所见植物类型之多,超出普通人见识,水里的、水边的、平地的、山坡的,形状不一,疏密有异。据说,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华北山地植物亚地区——北太行-恒山植物小区,目前已发现野生种子植物共有745种,隶属于354属79科,是名副其实的北方植物王国。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4种,被子植物67科352属741种。常见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唇形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石竹科、紫草科、藜科、百合科、莎草科等。主要的水生和湿生植物有狭叶香蒲、小香蒲、芦苇、蔗草等。
若想辨识这些花草植被,不妨先到观景台。这座建于水泽间的楼阁式建筑顶部有挂图,上面印有保护区主要植被外貌和科属名称,循图认花识草,收获会多一些。植被图的旁边是鸟类图,记得一并拍下,因为近距离接触湿地珍禽时会用到。
珍禽乐园
200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山西壶流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高规格、重要性既缘于湿地系统的完整、植被的多样,还因区域野生动物的丰富。
漫步保护区,随处可见湖中水鸟、天上飞禽。这里珍禽多为国家保护动物。道边介绍牌列出它们的名称和等级。列入一级动物的有黑鹳、白尾海雕、大鸨,二级保护的有大天鹅、白琵鹭、苍鹰、雀鹰、松雀鹰、大焉、白尾鹞、白头鹞、猎隼、游隼、燕隼、红脚隼、红隼、纵纹腹小鸦、短耳鹗等。此外,还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苍鹭、金眶铸、普通夜鹰、蓝翡翠、黑枕黄鹏。
如果给这些珍禽排个座次,大名鼎鼎的黑鹳当仁不让居首。黑鹳是一种大型野生禽类,以鱼为食,常栖息河边溪流处,因数量稀少,被喻为鸟类“大熊猫”。壶流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的黑鹳种群为山西省最大,十分稀有。
鸟儿天性机敏,所以想近距离观察湿地珍禽,一部质量上乘的望远镜必不可少,否则只能远观大概,实为遗憾。近年来,壶流河湿地已成为晋冀两省鸟类摄影爱好者必到打卡地,特别每年4月、10月,大批摄影人扛着专业装备到此,耐心等候天鹅的到来,赴那一年两度的美丽之约。
山水相融
从空中俯瞰壶流河湿地,西部宽圆,东部细长,像个葫芦。古书上记载,壶流河最早曾称“葫芦河”,清代定名壶流河。作为桑干河主要支流之一,壶流河水系丰富,水量恒定,属晋北稀有的“常流水”。它发源于广灵与浑源交界的大石头岭,支流有长江峪河、沙泉峪、直峪河。广灵名胜水神堂流出的泉水也汇入壶流河,一想到汩汩神泉融入其中,忽然觉得眼前水、树、草、花更有神品仙韵。
站在保护区远眺南山属视觉享受,尤其在天气晴好、红日初升时,分明一幅绝美的江山图。南山是当地人的俗称,规范叫法为月明山。不知何年何月因何得名,只觉雅致与诗意淡淡散发。山间晓月分外明?抑或晓月观山山更美?从地质学角度分析,崚嶒陡峭的山体必是地壳板块运动的产物,因而外观与六棱山相近,南山由此有了小六棱的美誉。远望,山体层叠绵延,青绿浮动,像浓彩泼染。受小气候影响,南山北麓降雨充沛,即便山势陡坡,也有大片华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生长,成就出如画风彩。
山脚下百里漫坡缓缓与湿地相接,那是洪积扇面,经年累月的雨水洪流把山上的砂土带到山下,化解了山的刚硬,对接着水的柔和,山水相融出宜居宜业的人类家园。据考证,早在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于此繁衍生息,战国时赵王设平舒邑,安民固边,为广灵县建置伊始。
农耕之乡
这些年东方亮小米声名远播,引得不少人对其原产地追寻探究。其实“东方亮”主产区就在壶流河湿地南侧的宜兴乡。
晚秋艳阳照耀下,宜兴处处丰收景象,满穗的谷子长势喜人,谷杆笔直,近有一人之高,棵株紧密,颗粒饱满,初冬来临前,它们将变身金灿灿的小米,来到人们的餐桌,营养人们的身心。
种谷,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说起大同地区,历史文化学界常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界带统而概括,若往细考,以六棱山为界,向北过桑干河至云门山、采凉山的自然特质更近牧区,而六棱山以南广灵地块,具有典型的农耕特征。广灵植粟(谷子)历史悠久,传统品种有大白谷、七根齐、九根齐、大玉皇、二玉皇、长脖白、海拿根、老来俏、大同红、小红苗、猫尾巴等(见《广灵县志》)。1958年,东方亮品种被引入,试种成功后全面推广,成为晋北有名的“谷乡”。
连接湿地与宜兴乡的乡村道路两旁,常见批发小米的店铺,“批发”“售米”的招牌很醒目。米店集中处,空气飘浮着微甜的味道,给人莫名的幸福与安定感,这大概是五谷编写在人类基因中特有的序列被唤醒吧。
多少年,多少代,人们凭着农耕的努力,依赖五谷的滋养,生生不息,创造奇迹。
文/图 温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