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奇峰藏仙阁

□ 崔莉英

  国人论及名山胜景,必言三山五岳,并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俗语。岳,为高大的山,五岳是以中原为中心,根据帝王巡狩封禅的需求,按照地理方位加封的名山,称为岳的山自然是集奇雄秀险于一身,再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踪手迹,更增加了人文色彩。能入列五岳之列,自然有其与众山不同的地方。恒山作为北岳,有着“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美誉。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将北岳恒山自然景观的特点高度概括。古人还将五岳以人之形来比喻,并用“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来形象地概括五岳的地貌特征,“恒山如行”写尽了恒山的造型美,北岳恒山山势险绝、峰峦叠嶂、绵延横亘的山势确像行者,明代文学家乔宇认为北岳恒山“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认为恒山山势高低起伏无拘无束。

  说到北岳恒山,首先想到的是悬空寺,背倚翠屏山的悬空寺是恒山第一奇观,悬空寺高高,云冈佛浩浩……悬空寺和云冈石窟可谓双璧同辉,巧夺天工的悬空寺,无论是其建筑悬空的巧妙,还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和”文化理念,都担当得起天下巨观的美誉。悬空寺为道家宫观,始建于北魏年间,悬空的寺庙解决了北魏道家建天宫时想要满足的“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难题。悬空寺附近的崖壁上,可见一排方形石孔,是北魏栈道遗迹,也是恒山古景之一的云阁飞桥。

  恒山上众多的寺庙宫观楼阁就隐藏于峰峦叠嶂的山中,其中尤以飞石窟处依山傍窟的建筑最为奇巧。“幽窟飞石”为恒山十八景其中的一景,而且这一景观还隐藏着一段历史公案,解决了北岳一度找不到“北”的问题。恒山飞石窟利用自然的岩窟、地形、布局,建有北岳寝宫、梳妆楼等建筑群,翼角轻盈翘扬,玲珑精巧,是恒山最奇特的建筑之一。

  传说舜将恒山封为北岳为北方万山之宗主,《史记·封禅书》有:“十一月,(舜)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舜帝定下了每五年一巡狩的规矩,每次巡狩舜会在四岳召见四方诸侯。只是有一年因为一场大雪的原故,将舜帝阻于半途,将顺理成章的北岳祭祀变成了遥祀,于是开启了“祭山不祭颠,祭水不祭源”的先例。恒山一通明代《飞石窟记》石碑记录了北岳改祀曲阳的原委:“……舜十有一月,巡狩至北岳,驾诣大茂山谷,值大雪,岩壑冱寒不能进,遂遥祀之,忽飞一石冉冉坠帝前,名曰:‘安王石’。又五载,复巡狩,其飞石于曲阳,乃建庙记之。”位于曲阳的北岳庙成为了遥祭北岳恒山之神的寺庙,后来历代帝王纷纷效仿,只去曲阳北岳庙祭祀北岳大帝,而不登临恒山。曲阳北岳庙还曾有“飞石殿”,也是对恒山“幽窟飞石”这一历史传说的肯定。恒山上灵石飞去形成的洞窟,称为“飞石窟”,明代文学家乔宇与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恒山游记中都曾提到了“灵石东飞”的典故。

  到了明代天下一统,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请厘正祀典疏》,请求将祭祀北岳大典移祀到浑源,但受到了主事的礼部倪岳的反对,马文升的说法也是引经据典。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关于北岳的记载揭开了倪岳反对改祀的谜团:“父谦,奉命祀北去,母梦绯衣神入室,生岳,遂以为名。”倪岳名字中的“岳”来自于父亲的大茂山祭祀之行,在倪家可以说大茂山是“幸运山”,倪岳在礼部主事哪能轻易地将祭祀地更改,倪岳仅同意在浑源的恒山“修建恒山旧庙”。在明弘治年间朝廷下旨在恒山主峰天峰岭背崖临谷处新建北岳庙,也就是如今的“恒宗殿”,面宽五问,进深三间,原来飞石窟内的北岳庙便成了北岳寝宫,从前堂变成了后室。

  到了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改封恒山主峰为北岳,可以说这是明代众多朝中大臣和大同地方官共同努力的结果。恒山上诸如“恒宗”“飞石遗踪”“壁立万仞”等的摩崖石刻,多数为明代的文人或者大同地方官吏的手笔,他们不仅有感于恒山风景之大美,更是对恒山为北岳的共同认知。到了清初顺治皇帝一纸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终实现了封祀合一,恒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五岳之北岳,至此恒山享受到了五岳应有的礼岳制度和祭岳仪典的待遇。近年来恒山岳门湾建筑群、三元宫等历史建筑已经修复,并加入五岳联盟,成为大同递给世界的一张旅游名片,凸显出北岳恒山的名山魅力。

 
     标题导航
~~~□ 宋元林
~~~□ 崔莉英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2023全国两会
   第03版:2023全国两会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时事
   第06版:文萃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印象大同
年画里品大同故事
奇峰藏仙阁
初春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