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在《礼记·大同篇》中,将养老事业与“大同世界”的构想联系在一起。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康养产业涵盖了健康、养老、养生、医疗、旅游、体育、文化、绿色农业等诸多业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康养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发展趋势,康养产业都是备受关注、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
在生态优美、环境整洁、文化灿烂的古都大同,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未来前景广阔。
发展康养产业优势独具
大同不仅是知名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国的康养发祥地。公元497年,北魏王朝在平城成立中国第一座官办养老机构。如今,康养产业发展在我市方兴未艾。2016年,大同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大同市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我市发展康养产业已不是“自选动作”,而成为“规定动作”。
大同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和支持的康养城市、全省康养产业先行先试的示范城市,素有“清凉夏都”之称,“大同蓝”“大同绿”“大同清”生态品牌闻名遐迩,是消夏养生、休闲养心、健康养老的“养生福地”。大同四季分明、植被独特、地貌丰富、风景秀丽,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中国最具潜力避暑旅游城市”,是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发展康养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大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谷子、黍子、荞麦、高粱、豆类、马铃薯等30多种名优特色杂粮产品,富含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食疗养生价值,适合不同体质人员食用。大同还是中国北药的重要产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经探明的野生中药材品种达600多种,其中尤以黄芪、黄芩、柴胡、甘草、麻黄等量大质优,全市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近40万亩,野生面积达60万亩,年产中药材3000吨。
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是推动大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创建国家综合康养产业示范区为目标,抢抓康养产业发展机遇,完善康养产业规划,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先后培育布局了一大批重大康养项目,全面打造具有大同特色的康养基地和康养产业,形成了多点绽放、全面开花的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市人大已将《大同市养老服务条例》制定列入地方立法计划,2022年8月25日,第三届“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康养产业大同峰会在大同举行。全市上下把推进康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康养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大同康养产业品牌。
存在不少短板需要弥补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我市正在加快步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市60岁以上人口由2018年的53万增加到64万余人,占比20.6%;65岁以上437083人,占比14.07%,比全国高出0.57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4家,目前共有50家,新增6家均为民办机构。
不久前,农工党大同市委通过广泛调研,提出《久久为功全面推进我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被市政协列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并召开协商会深入探讨分析。
该提案指出我市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规划滞后,与社会需求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对产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够,没有发挥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对支持产业发展的社会意识与氛围不强,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康养产业、扶持养老事业的认识普遍不足,尚未形成关心养老事业、支持产业发展的包容心态,有的小区内对建立老年康养中心有抵触情绪,物业公司存在顾虑,部分业主公开反对等。
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该提案提出的问题确实是我市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症结所在。我市康养产业发展还存在其他短板,如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缺少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缺少鼓励专业人才从事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机制;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明显,农村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城市,大量青壮年外流,空巢、留守、独居老年人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和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养老服务企业经营困难,养老服务业前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资本回收慢,品牌化、规模化的养老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内容和运营模式较为单一,与文旅、健康、地产等其他关联行业的融合度有待提升。
先行先试蹚出一条新路
据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康养产业发展的先行先试者,近年来,我市在康养产业发展上,努力开拓,不断完善,取得显著成果。在持续完善法规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仅2022年,就安排620万元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000万元支持云州区建设区级康养服务中心建设项目,500多万元支持阳高县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络,争取省级资金906万元支持5个县10个乡镇敬老院实施改造提升和消防安全达标工程,统筹乡村振兴资金1500万元为53个村试点建设农村“颐养之家”,全力推进县(区)、乡、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我市邀请国内首席康养专家团队,编制完成《大同市“十四五”康养产业区规划及桑干河片区行动计划》初稿,起草完成《大同建设综合康养产业区若干政策措施》《大同“十四五”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会展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全市康养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全省文旅康养示范区入围名单大同有5个。我市康养产业发展已破题开篇、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要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康养示范城市。”市发改委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目前,我市正完善东部温泉、南部农业生态、西部云冈文化、北部长城体育全域康养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国家“综合康养产业区”金字招牌,并将持续举办“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大同峰会和康养产业博览会,立足大同独特的文化优势和生态资源,着力打造国际化康养发展平台,推进文化旅游及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主动对接京津冀,特别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职责,试点签约,打通医保、补贴等政策瓶颈,实现不低于20万人来同养老。大力推动康养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培育,引导企业加强品牌战略管理,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促进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体育、家政、教育、健康、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扶持康养产业由低层次、单一型向高层次、综合型的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