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你我共同努力 终结结核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1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等较往年有所上升,防控结核病始终不能放松。我国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将此项工作纳入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提升保障水平,为终结结核病流行贡献力量。
全球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任重道远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结核杆菌可侵入人体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因此肺结核病最为常见。
根据《2022年全球结核病报告》,2021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1060万人,较2020年增加4.5%,耐药结核病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2021年全球160万人死于结核病,超过2020年和2019年死亡人数。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表示,由于新冠疫情的流行,一些结核病常规检测、治疗和诊断服务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受到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相关人员、经费和设备持续投入力度也有所减缓。
陈仲丹介绍,全球结核病防治方面有三大主要目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终止结核病战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联合国结核病高级别会议2022里程碑目标。
“根据联合国结核病高级别会议2022里程碑目标,2018年到2022年要治疗4000万名结核病患者,但截至2021年底,全球治疗了2630万名患者,完成目标的66%,这表明实现终止结核病目标任重道远。”陈仲丹说。
防控关口前移,推进创建无结核社区
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信息显示,我国2021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约为78万,结核病发病率为55/10万。
“如果按照传统模式开展结核防控,我国实现结核病流行目标难度非常大。”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赵雁林表示,要实现既定目标,需创新手段、综合施策,其中重要一步是关口前移。
赵雁林介绍,结核病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通常要经历暴露于结核菌环境、潜伏感染、前驱期、亚临床期和临床期等阶段,最终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病。这些阶段往往由于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发病隐匿,暴露史不清等导致溯源困难。因此,通过主动筛查加上预防性治疗等措施,发现亚临床期和新近感染者等高危人群,并给予早期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2022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布了创建无结核社区行动方案,拟通过创建无结核社区示范点,探索无结核社区的创建路径,为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提供实践经验和科学参考。
“无结核社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区常住人口结核病发病率低于10/10万。”赵雁林说,从社会基本单位的社区开始,由点到线再到面,这是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的有益探索。
创建无结核社区需采取更多综合措施
赵雁林认为,除了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还要对患者给予规范诊治、加强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给患者提供心理和营养支持、提高结核病诊疗能力、全方位关怀患者等。
结核病特别是耐药结核病治疗周期长、患者经济负担重,相关支出也影响防控目标实现。近年来,我国在结核病卫生筹资以及支付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如2009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开展结核病防治合作项目,从创新筹资和支付方式入手来解决结核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难题。
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介绍,基金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合作在不同地区开展了支付方式和筹资渠道试点工作。2016至2019年,项目经验被推广到了浙江、吉林和宁夏,通过采取医保先行、民政补助、政府兜底的措施,确保实现普通结核病患者自付诊疗费用不超过30%、耐多药患者自付比例不超过10%的目标。
此前,浙江省衢州市存在老年人结核病发病率高、患者早期发现困难等问题。对此,衢州市开展了结核病防治提升年行动,实施“主动筛、免费治、住院补”三项核心防控措施,如在省级提出的耐药病人自付比例低于10%的基础上,推出耐药结核病病人治疗零负担,通过财政兜底解决耐药病人的费用负担。
“这些措施的实施已取得初步成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陈彬介绍,通过对老年人的主动筛查,发现了不少结核病人,避免了进一步传播,估算三年可以避免5000人被感染,节约经费1.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