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由战国时代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赵雍所倡导与推进的改革措施,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影响波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层变化。胡服骑射以对异域服饰文明的吸纳交融为标识,奠定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融合的基础,继而推进了东亚板块上的民族大融合。如今,灵丘县建立起胡服骑射广场,竖起赵武灵王骑马射箭雕塑,游客在此驻足欣赏,为的是留住赵武灵王这一永恒形象,留住灵丘全域旅游永恒记忆。
昭君出塞
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加强了汉族与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昙曜开窟
昙曜是北魏一位学识渊博、精通佛典、严守戒律的僧人,幼年出家,祖居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学佛,以禅业见称,后迁到平城,是北魏文成帝时期德高望重的著名高僧,对当时平城地区的佛教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昙曜功绩卓越,是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开凿的创始人,创建了寺院的经济制度,保证了佛教寺院的发展,并且还是石窟寺译经的创始者。
白登之围
在大同市博物馆内有一幅巨幅油画《白登之战》。白登之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边疆史、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匈奴而言,白登之围在其民族的发展乃至历史的走向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汉朝而言,白登之围后,刘邦采用刘敬的建议,将宗室女嫁与匈奴冒顿单于,和亲政策自此开始,深刻地影响了国策的制定和民族的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白登之围基本奠定了汉初七十年间汉匈关系的基本格局。
木兰从军
讲述的是木兰代替父亲去征战的古代故事。木兰是北魏时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女扮男装,替父亲出征。木兰从军体现了木兰的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有孝敬父亲的女儿情怀。
杨家忠烈
杨令公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今山西雁门关和大同一带,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这些家将的传说和故事,相互辉映,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耀着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徐达筑城
明大同府城是在旧城的基础上重新修筑,并增加了许多城上建筑。大同城也正是在徐达的主持建设之下,从原来的长方形,变为略呈方形的城池。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墙体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580对,据说代表着当时大同所辖村庄的数目。
土木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军南下攻掠明朝边境,首领也先亲率蒙古骑兵攻占大同,大同告急。明英宗好大喜功,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征,在土木堡与也先部队交战。明朝军队指挥混乱,主动出击后又班师,受到蒙古军队夹击大败,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战争结束后,也先乘胜追击准备侵占北京。时任兵部侍郎于谦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进行了北京保卫战,守护了困境中的明王朝。“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对明朝政局和北元诸部势力的消长均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隆庆和议
隆庆五年(1571年)明王朝与蒙古在得胜堡罢兵和议,开放互市贸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和议”,自明初长达200多年的明与蒙边境战争,就此基本结束了。由于过去战乱阻断的边境贸易古道,随着互市贸易又重新开启,得胜堡成为晋北最繁华的地方。
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今在灵丘县建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