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瑞芳
消化道早癌筛查要趁早,及时发现一例早癌患者,就能最大程度上挽救一个家庭。要想远离胃肠道早癌,最好从每年定期的胃肠镜筛查做起。
“通过胃肠镜筛查,可以早发现早治疗胃肠道疾病,不仅能救一个人,还会挽救一个家庭。”近日,在大同新建康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坐诊的刘晋宝医师说。当日,他在为一名男子进行胃镜检查时,怀疑其胃窦上有一个高级别瘤变,建议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后通过内镜手术取下瘤变组织进一步检查证实,其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早期胃癌。此次内镜筛查不仅帮患者一次性完全切除了早期消化道肿块,还免除了患者以后开腹手术及器官切除的痛苦。
“这名患者的病灶较小,是一个早期的黏膜内癌。”刘晋宝介绍,这种早期病灶一般不会有症状,患者也感觉不到不适,等到以后有症状时,就会形成一个很大的肿块,就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胃癌,这样患者就需做外科手术治疗了。
有着多年从医履历的刘晋宝,擅长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和治疗、各种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疗、消化道肿瘤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支架置放等诊疗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几年来治疗早期胃肠道癌的一项技术,该技术超级微创,主要是通过胃肠镜对病灶进行剥离。”刘晋宝介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治疗早期胃肠道肿瘤,该手术治疗不开刀、不在腹壁上打洞、不用切胃,就能治疗早期癌变。“只有早期病变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他说。
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在肿瘤发病排行榜上常年位居前列。刘晋宝说,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悄无声息”,缺乏特异性症状,尤其对于高危人群来说,要增强筛查意识,以免错过早发现、早治疗的最佳时机。
他指出,由于消化道的结构特点,很多病人在癌症早期毫无感觉,大多数患者到医院时,病情已发展到晚期,不仅手术创伤更大、治疗费用增加,而且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比于癌症早期也大幅降低。
“以胃癌为例,在病变刚出现时,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胃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却仅有10%左右。”刘晋宝介绍,因此早癌筛查至关重要,就目前的手段来讲,内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最有效的办法。
据悉,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需求,提高临床诊断率,大同新建康医院引进的电子胃肠镜系统,具有分辨率高、成像清晰的特点,极大提高了医院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该系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腺体及腺管开口的形态,包括表面的微血管,能很好地帮助医生准确、迅速地发现病灶,继而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那么,哪些人应该做内镜检查?刘晋宝介绍,一是出现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二是有不明原因的腹泻、腹痛、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三是有肿瘤家族史。这些人群都建议通过胃肠镜检查进行评估。此外,如果出现上腹不适的胃炎症状,或者大便次数较多、肠梗阻等症状,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同时,他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做一次消化道肿瘤筛查,尤其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的,有吸烟、嗜酒、喜食高盐或腌制饮食等不良习惯的人群,更应该定期做检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全程管理和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将肿瘤扼杀在萌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