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技能,让生活更美好

——我市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
高山大嫂健康服务公司为云冈区居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
新荣区中式烹调师班把技能和就业指导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促进村民就业创业。
广灵县巧娘宫编织合作社社员编织草编篮子。
平城区掐丝珐琅画传承人葛春芳指导学员学技术。
第四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大同分赛场,瓷砖贴面项目选手同台竞技。

  本报记者 辛雅君 摄影 于宏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技能强市、技能富民作为民生工程,以宽广视野、扎实举措推进职业能力建设,重点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和更加充分就业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

  一技在身,增收致富不用愁

  “编麻花‘辫子’,尽量留出茬,茬儿的长度就是坐垫的高度……”灵丘县武灵镇三成地村55岁的李志莲是一名手艺精湛的草编技师和草编培训师,但在几年前,她还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没有任何收入的农村妇女。

  “2018年农闲时,和同村姐妹一起上了县里组织的免费草编培训班,没想到就爱上了草编,后来边学边实践,还考取了民间工艺品制作高级证书,现在凭着草编手艺,每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李志莲笑呵呵地说。

  自己富不算富,还要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富。从去年起,朴实善良的李志莲把同村妇女发动起来,她的家成了“草编培训学校”,李志莲手把手地教她们。大家还经常在一起研究新的编法,适应市场需求。今年临近几个村的妇女也加入到李志莲的“草编班”,“炕头经济”搞得红红火火。

  职业技能提升是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技能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力量。自2018年“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在我市全面启动以来,人社部门不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制度,面向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劳动者,大规模开展普惠式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评价,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职业素质和就业底气。

  据统计,我市已累计培训33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3.7万人次,占受训总人数的41.15% 。同时,持续推进“一县一品牌”活动,加强“天镇保姆”“广灵巧娘”“灵丘手编”“广灵剪纸”等劳务品牌的培训,帮助更多农村劳动力走上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之路。仅“天镇保姆”这一劳务品牌就累计培训学员39147人,有29566人被顺利输送到京津沪等地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劳务收入达4亿多元。

  今年对有意愿就近务工的劳动者,我市尽力畅通培训结业到上岗就业的渠道,持续推进“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工程,线上线下加强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用工企业的宣传介绍,还针对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以现场招聘、直播带岗等形式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积极拓展“互联网+”服务渠道。

  精准培训,促进就业好帮手

  “我以前是边打工边学电焊,工资不高。参加电焊工培训班让我收获非常大,学到了以前从未涉及到的知识点,掌握了一些技巧。”26岁的王鉴是我市今年首期订单式技能培训班“北方好焊”的学员,培训结束后,他取得了相应的证书,直接进企业上岗,月收入8000元。

  “以前在外找活,有一天没一天的。现在稳定了,工作量大时需要加班,就可以挣到1万多。”王鉴摘下头盔,汗湿的头发一缕缕贴在脸上,脸上却是难掩的笑容。

  王鉴参加的我市今年首期订单式技能培训,是针对我市一家企业急需焊工岗位的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54名参训学员主要是未就业青年及就业困难人员,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全部上岗。

  自2022年起,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就业做功课,更加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力求实现“精准培训、提质增效”。精准培训,即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参加培训的人员想学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

  充分发挥培训学校桥梁纽带作用,开展订单式、项目制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培训学校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掌握企业所需工种、岗位、职工数量,精准开展一对一的订单式培训,企业与培训学校签订培养协议,培训后学员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通过培训,让企业能找到切实可用的人才,让失业人员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真正让劳动力向技能人才转变,到企业直接上岗,也为企业纾困解难、节约成本提供助力。

  2022年,我市“北方好焊”劳务品牌推行技能培训、考核取证、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累计培训焊工人才536人(其中高级焊工46人),持证就业率85%以上,年创收2000余万元。

  技能大赛,激励成才竞风流

  第四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已于近期落幕,这是我省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

  在本次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选手逯晓琪夺得无人机装调检修项目第一名。出生于1998年的逯晓琪说,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到外地一所职业院校读大专,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主修无人机领域方面的知识。没想到,他对无人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优异,毕业后进入一家无人机生产企业,经过多年摸爬滚打,如今已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去年7月,为助力家乡无人机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逯晓琪辞去外地高薪工作回同发展,现在是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无人机专业教师。“一技之长让我有了融入社会的底气,希望我的技能成才之路引领学生们成才。”逯晓琪说。

  “通过大赛要在各行各业选树标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让蓝领更有地位,让技工更有前途,让普通劳动者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行行出状元’的古训在云中大地成为生动实践,让高技能人才大量涌现。”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过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冠军,再到市总工会工匠学院授课导师,韩晓冬感慨地说:“从靠天吃饭的庄稼汉到走上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获得金牌,这样的人生跨越,曾经的我想也不敢想,在政策支持下,我用技能叩开了‘幸福门’。现在我们的工匠学院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帮助一批批农民工从无文凭、无技能、无保障,向有文凭、有技能、有保障的产业工人转变。”

  近年来,我市以技工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为重要平台,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坚持通过以赛促训、赛训结合、以赛强能的方式,加强技能人才培育。

  近五年来,我市先后承办了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全国焊接机器人操作工竞赛、山西省剪纸职业技能大赛等,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40余次,有30名农民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有53人被评为“三晋技术能手”,还有3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有效激励和带动了更多劳动者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走上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

 
     标题导航
~~~——我市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社会
   第04版:教科文
   第05版:主题策划
   第06版:时事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食趣
   第14版:九龙壁 艺苑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说法
技能,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