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雁 摄影 戎禹仁
去年秋季,我省全面启动新高考改革。首批进入“3+1+2”新高考模式的高一年级学生,今年6月28日参加了全省2023年(2022级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这是我省新高考改革后的首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随着本次考试的举行,“新高考改革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什么”“和以前相比,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会有哪些变化”等问题成为学生及家长关注的焦点。连日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搜集和梳理,并采访了相关专家答疑解惑。
考什么
合格性考试考14门 等级性考试自选3门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也称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对象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高中阶段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也可报名参加;选择性考试对象为符合当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并已报名参加我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人员。
设置合格性考试,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合格性考试设置了14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考试内容限定在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内容范围内。
设置等级性考试,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先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1科,再从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中选择2科。考试内容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综合要求为准。
何时考
选择性考试每年1次
与全国高考同期进行
全省统一组织实施闭卷笔试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9门科目的考试,原则上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的学期末进行。
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不得早于高一下学期末,考试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门。高一下学期考试科目为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高二上学期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思想政治。
各设区市组织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5科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实验操作,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课程设置方案安排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
选择性考试每年1次,全省统一组织,与全国高考同期进行。
怎么考
2科采取操作考试的方式
3科另设实验操作测试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9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科目的选择性考试,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各科目满分均为100分,其中外语加试听力。
信息技术、通用技术2门科目采取操作考试的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学3科另设实验操作测试,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有什么用
选择性考试成绩
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合格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认定的主要依据,考试成绩由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统一认定和管理,成绩长期有效。
市招考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6月28日举办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为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若本次考试成绩有不合格者,其不合格科目有一次补考机会,可参加下一次合格性考试,不再单独设置补考。
选择性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考试成绩由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统一认定、转换和管理,成绩当年有效。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以卷面原始分直接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以等级转换分计入考生高考总成绩。
有何变化
学生对考试科目有选择权
高校提前公布科目要求
“学生对考试科目有自主选择权,是本次改革最大的不同。”市招考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选择性考试,可由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3门学习。
为了便于选考,高校要在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前,公布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合格性考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可补考,等级性考试每门科目只提供一次考试机会。
如何看成绩
合格性考试成绩分两种
选择性考试以分数呈现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9个科目,成绩按获得本次考试有效成绩的考生总数相应比例划分5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原则上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为: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
E等级为不合格,每次考试的E等级比例依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以及当次命题和考试等情况确定。不合格的科目原则上提供1次补考机会,合格的科目不得再报考。
选择性考试科目卷面满分各为100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以卷面原始分呈现,再选科目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以等级转换分呈现,转换时设置托底保障基数。转换计分具体办法将由省教育厅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