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省上饶市、赣州市、鹰潭市举办。作为近年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民歌盛会,本届原生民歌节展现了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的新图景。
河曲民歌《黄河扳船汉》、蒙古族呼麦《游牧欢歌》、哈萨克族民歌《阿克斯衣萨》、侗族大歌《祖公落寨》、回族宴席曲《妻儿回》、壮族嘹歌《谷禾连着芯》、鲁西南鼓吹乐《包楞调》……民歌节上,全国近400位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为观众带来一场场“最炫民族风”演出。看到上述民歌类别、作品名称,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陌生,这从侧面反映出非遗类民歌在现代社会能见度、知名度之低。
音乐家舒曼曾说:“要留神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风格。”
从民歌中我们可以探知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文化特色。以在本届民歌节上亮相的回族宴席曲为例,它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是产生于当时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宴席曲是回族婚俗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回族宴席曲可以窥探这个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思想道德、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艺术审美等各方面的丰富内容。不仅如此,很多民歌还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升民歌传承人和民歌手的社会可见度和认可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民歌的保护传承刻不容缓。
原生民歌的创作过程大多是即兴的、偶然的,它反映了人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类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真实的情感,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让民歌曲调无拘无束、古朴自然,但也缺乏感染力和传播力。如何将原生民歌艺术化、舞台化,使其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是业内需要思考的问题。
好在本届民歌节,做了很多好的尝试。大多数作品都经过了词曲作者的艺术加工。表演时,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靠歌者用嗓子吼、喊、唱,而是配以现代乐器伴奏以及情景表演、舞蹈艺术、多媒体视频等,表达劳动人民内心原始冲动和真实情感的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洋洋盈耳、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词曲作者在创作上不断为民歌开辟新空间的同时,一线歌手也在不断探索尝试民歌新唱法。比如,谭维维将摇滚曲风融入民歌演绎,让民歌更加时尚;龚琳娜将戏曲不同行当的唱腔融入民歌演唱,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廖昌永将民歌与歌剧巧妙融合,保留传统之“核”,塑造现代之“形”,用世界通行艺术语言展现中国民歌的魅力。
本届民歌节让大家意识到,民歌有着相当的传承价值和创造力,相信在各文艺团体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会找到新的传承载体、获得新的生命力。选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