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提质增效 “减”出别样精彩

——我市各校开展“双减”工作侧记
学生们进行滑轮课程学习
足球运动前的热身活动
大同一中学生综合艺术表演《皇帝的新装》
欢乐的数学课堂

  本报记者  田雁  摄影  戎禹仁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各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双减”课后服务新形式,精心打造素质教育“第二阵地”,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搭建新平台

  赋能学生多元发展

  “双减”之后,课后服务成为素质教育“新阵地”。我市各校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课后服务新模式,现已打造出一条“课内作业+文体艺术+综合实践”的课后服务路径,精心安排“德育课程、阳光体育、校本课程、美文阅读、劳动教育、作业辅导、艺术修养”七大类22个项目的课后服务内容,均衡分配、高效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力求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爸爸,这周我又画了一幅画,你看看。”1月5日晚上,平城区45校四年级学生王子豪和正在太原出差的爸爸视频聊天,分享在学校一周的收获。得益于课后服务的开展,虽然经常去外地出差,子豪的爸爸不用再担心孩子的作业辅导,更惊喜的是,孩子在课余时间还学会了画画、下象棋、吟诵古诗词。

  不用为辅导作业犯愁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变多了……在我市各小学校,越来越多的家长充分感受到了课后服务带来的变化。“‘双减’之下,教育回归校园本位,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积极落实课后服务,切实减轻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平城区45校校长李建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校为学生提供了科普、航模、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各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了孩子们个性化需求,使孩子们的特长得以发展。”

  不同于以往简单的作业辅导和学习指导,在大同一中南校教科处主任冀岫看来,真正的教育滋养人生全过程,课后服务也需不断落实全面育人理念。“为此,我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育人目标,以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的构建、开发和实施为两大载体,打造出‘课后辅导+多样社团+阅读提升+学团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样态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为学生搭建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舞台。”

  作业巧设计  走“新”更走“心”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加强学校特色作业建设,深化作业管理改革,我市各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不断探索研究,精心设计了有维度、有梯度的特色作业,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

  “妈妈,你看我的南瓜手工好看么?这个是我们劳动课的作业。老师说,这个六年级才用到的圆规我们已经会了……”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赵文博放学回家后兴奋地跟妈妈说。这是该校尝试作业改革的新样态。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从‘研、说、观、评、改’五步出发进行作业优化设计。”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雷平介绍说,“我校设置了各学科特色实践、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开拓眼界,有质量、有创新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树叶和剪纸拼接而成的创意画、用包装盒剪贴而成的各种模型……日前,记者走进平城区45校,各类创意十足的手工作品引人注目,而这些精巧的设计其实是学生的假期创意作业。

  作业是日常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连接课堂和学生的重要桥梁。我市各校各学科教研团队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假期创意作业,作业内容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各学科特点。下一步,我市各校将继续探索实践,打通课内外界限,打通各学科界限,提升作业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堂更高效

  跑出“双减”加速度

  2023年12月28日,在平城区18校凯德校区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让学生们测量自己身上的“四把尺”,即一拃、一庹、一步和一脚长,引导孩子们对身边物品的长度产生浓厚兴趣,懂得利用自己身上的这些“尺子”去估量长度,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近数学、喜欢数学。

  “从一年级开始,我校数学老师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该校副校长宋聪玲说:“数学组的老师们以校本课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为基础,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如户外体验1000米、超市感受升和毫升,逐步引导孩子们从数学的角度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在我市各小学校,数学课在“双减”后也都变了样。二年级学生成为“小小设计师”,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运动,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图案;三年级学生绕着操场跑步,探究千米和米长度单位的不同;四年级孩子们通过制作“幸运大转盘”体会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双减”背景下,为进一步提质增效,我市各校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在“吃得饱”的同时“有营养”“更高效”。

  这个学期,平城区14校教师李宏伟发现,她的课堂发生了惊喜的变化,她的课更受学生欢迎了,这得益于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注重将音频、视频、微课、互动式课堂等课程方式引入课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实际,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再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参与互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变化发生在更多学校的更多课堂。在平城区47校,语文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大单元教学设计”,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景素材,设计学习任务,课堂充盈灵动;数学组立足学生思维起点,整体构建教学环节,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科学组教师立足儿童视角,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在探索“有意义”的同时,兼顾课堂“有意思”;道德与法治组教师充分研读相关教育类书籍,寻找思政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大同一中南校,初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完《皇帝的新装》后,以班级为单位,用舞台演出展示的方式将课文“演”出来。演出前,各班级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音乐剧的特点设计一个完整的独幕剧,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台词、场记等内容,不断揣摩人物心理、性格、语言特点,反复讨论所扮演角色的语气、动作、细节,有趣的课程设计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标题导航
~~~——我市各校开展“双减”工作侧记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社会
   第05版:主题策划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文萃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提质增效 “减”出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