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密网支架:动脉瘤介入治疗新利器

——访大同新建康医院神经科主任李继尧

  用一根头发丝般的导线,从大腿股动脉进入血管,再“游走”到大脑,找到动脉瘤的“老窝”,穿过重重迷宫,拆除颅内的“定时炸弹”……近日,大同新建康医院神经科完成一例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填补了医院该项技术空白。

  本报记者  王瑞芳

  莫要轻视脑中“定时炸弹”

  脑动脉瘤有“深埋脑中的定时炸弹”之称,该病第一次破裂,死亡率达30%~50%;如果一直不接受手术治疗,肯定会发生第二次破裂,死亡率可超过90%。可能在大家心目中,觉得该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如今每100人中就有6人可能患脑动脉瘤,这意味着它一直悄悄潜伏在我们的身边,伺机作恶。如果头晕、头痛、视力下降,尤其是突然变成“斜眼”,要格外警惕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

  大同新建康医院神经科主任李继尧介绍,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动脉壁的局部异常膨出,就像血管壁上吹起来一个气球,里面充满了动脉血,相当于在血管主路上开了一个“旁门”。普通动脉瘤一般直径只有几毫米大小,巨大动脉瘤的直径则超过2厘米,但芝麻绿豆大小却足以致命。一旦破裂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残废以及死亡率很高。

  新理念 新技术 创造新突破

  复杂脑动脉瘤一直都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手段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科学就是在困难中前进,新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技术划时代、革命性的出现,使神经介入技术得到了质的飞跃,完美解决了困扰神经外科多年的技术难点,改善了高复发、非致密栓塞、再破裂出血等缺陷,它应用血流导向技术,使那些不可能变成可能。

  密网支架的出现,标志着对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式从常规的瘤腔内治疗发展为对载瘤动脉的修复重建,也就是从单纯的“填坑”转变为重新去“铺路”。密网支架作为血流导向装置的代表,以载瘤动脉重建为理念,通过降低入瘤血流的流速、流量,加速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及瘤颈处内皮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对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结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关文献报告,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随访结果提示治愈率达92%~100%。由于动脉瘤内不必再填塞弹簧圈(或仅需少量弹簧圈),动脉瘤的占位效应也得到缓解甚至完全解除,同时总体费用低,效果好,是目前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高难度 高风险 打造新高度

  间歇性头部不适和头疼、头晕成为困扰张女士这些年的巨大健康问题,寻医问药了几年也没有找到原因,这次剧烈的头疼、头晕让她着实紧张起来,于是她来到大同新建康医院神经科就诊。

  接诊的科主任李继尧在详细询问张女士的病史后,凭借多年的诊疗经验判断张女士应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脑血管造影证实了李继尧的判断,在张女士的颅内发现了一枚潜伏的“不定时炸弹”——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

  由于该动脉瘤体积“大”、位置“深”、角度“刁”、瘤颈“宽”且累及分支较多的特点,考虑传统的开颅夹闭术或普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难以在栓塞动脉瘤的同时确保所累及重要血管的通畅性,可能导致患者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李继尧与北京天坛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后,一致认为选择新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对该患者治疗更为安全有效。

  密网支架手术要求高超的技术和细心的操作,要防止支架释放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支架释放时动脉瘤破裂出血,当支架贴壁不完整时还需要对支架内进行轻柔按摩处理。神经科团队在北京天坛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下,经过缜密操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无任何并发症,顺利出院。

  李继尧介绍,密网支架植入介入微创手术不用开刀、基本无损伤、恢复快,一个针眼即可解决大问题,为患者避免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残致死的健康风险。据悉,近年来,颅内动脉瘤患病率逐年增高,大同新建康医院神经科先后开展了传统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普通弹簧圈栓塞术,均治疗效果好,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此次,密网支架手术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医院血管疾病技术水平,在血管病治疗方面紧跟国际领先水平,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根治带来了希望。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健康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密网支架:动脉瘤介入治疗新利器
喝凉水牙酸可能是得了楔状缺损
感觉“如鲠在喉” 查查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