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演艺新空间 涵养艺术之美

  近年来,演艺新空间成为舞台艺术创作新趋势和文旅融合新形态。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超过800万人次。

  20世纪80年代,小剧场的蓬勃发展引发业界对艺术创新的思考。今天,演艺新空间的出现不仅带来艺术创作演出的空间变化,也意味着艺术跨界扩容和观演关系的深刻改变。

  不久前,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吸引很多年轻观众走入剧场,感受戏曲魅力。《新龙门客栈》与传统戏曲不同,尤其是舞台设置——之所以叫“环境式越剧”,是因为它打造了与同名电影中相似的客栈环境,舞台为客栈内部结构,观众席为客栈用餐区域。演出区域设有升降台,可以根据剧情发展改变舞台场景,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年轻人来说,逼真的场景呈现和熟悉的经典剧情降低了戏曲欣赏的门槛,新颖别致的形式、富有魅力的角色,润物无声地让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天,人们来到剧场不仅可以观剧,还可以点上一杯剧目联名特调饮品,体验戏剧主题餐食,在精心布置的戏剧场景中拍照、打卡。这里的演艺新空间,不仅是戏剧空间,也是社交和消费场所。在北京,当你来到与千年古刹天宁寺一墙之隔的东方艺空间,既能在剧场里欣赏到国家级院团带来的高品质舞台作品,也能在剧场外的草坪和楼台体验户外演艺、文创市集和艺术展览。在上海,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的常驻剧场周边空间引进了主题餐厅、酒吧和民宿,形成了演出娱乐休闲相结合的特色演艺街区……

  当下,演艺新空间进驻商场也成为新兴的文化消费品类。从瑞虹天地月亮湾到北外滩来福士,从中山公园龙之梦到合生汇,仅仅两年时间,开心麻花就在上海多个商业综合体内拥有了自己的演艺空间和驻演空间,打通演艺和消费的边界。

  演艺新空间中的表演艺术联动多种业态。在演艺新空间不断涌现的过程中,舞台艺术与生活消费双向融合,拓展了演艺产业链,构建了消费新场景,培育了文旅新业态。

  演艺新空间的空间形态丰富多元,可以是传统小剧场的创新运营,可以是剧院公共空间的开放拓展,可以是文博古建戏楼会馆焕发新活力的演出,也可以是胡同街巷深处“小而美”的戏剧发生地……当前,演艺新空间没有统一定义,但业界有一些基本共识,那就是演艺新空间要基于城市发展需求和区域定位,结合区域文化根脉、消费特点和空间资源进行建设。

  演艺新空间的建设,是艺术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新理念与意识,也需要有打造精品的决心和毅力。以演艺新空间的建设为契机,推进演艺产业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值得期待。据《人民日报》

 
     标题导航
近年来,沉浸式戏曲打破传统观演关系,在更加广阔的场域中演出。这种变化容易被观众感知,也容易吸引观众并引发传播。~~~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社会
   第05版:视觉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艺苑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一代人需要一代人的戏曲
《三大队》英雄的故事
演艺新空间 涵养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