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龙年说龙

□ 任翔宇

  龙年来了,这是一个令人充满期待的生肖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与龙有关的许多事物,也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无论是地貌神形似龙,还是流传着与龙有关的传说,抑或是曾留下了帝王的足迹与故事,以龙命名的地方,遍布大江南北,大同也不例外。

  作为大同人,在起码的认知里该有的九龙壁、五龙壁,还有博物馆里司马金龙漆版画、所谓龙生九子而四散在各种古建屋顶檐下的嘲风鸱吻、石碑赑屃、门环狴犴们,都应当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些名字里带了“龙”的物事,在精美绝伦和色彩斑斓的色相之下,有关寓意、审美、等级、实效以及时代繁复背景的一切,既有迷之自信,也有迷之莫测。

  就像大同,读懂它,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走进,更需要让灵魂触碰到存储在尘封岁月里的刻画内存,才能在契合城市精神的同时,了然这些龙元素的符号密码。

  这是最难的。如果你觉得费神,还可以从更简便的开始。

  比如,逛一逛。

  大同的街巷,有着北方传统街巷的制式模样。所谓“里坊制”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往根儿上倒,大同算是建设全球知名大城市的丰碑一站。公元398年,拓跋珪将北魏国都自盛乐迁至平城,开启了北魏平城时代,伴随着一系列社会改革,大力推动了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构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这么有意义的街巷里,有几条是很特别的,沾“龙”字。

  比如,青龙阁前、后街。这街因阁而名,青龙阁是大同曾经与朱衣阁、钟楼、鼓楼、魁星楼并存的楼台建筑,位于大同市的西门南面,青龙亦称“苍龙”,青龙神又叫孟章神君,是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后来又成为方位神象,青龙阁虽然已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但因名留下的两条街还在。青龙阁前街北起八乌图井,南至娘娘庙前街,长200米,街北端建有青龙阁,坐西向东,而街在阁前,故名;青龙阁后街位于青龙阁前街之西,北起八乌图井,南至娘娘庙后街,长282.8米,因街位于青龙阁之后,故名。

  现在的青龙阁前街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场馆——大同市文史资料数字馆。文史资料数字馆位于青龙阁前街8号院,这里把大同历史文化资料系统化分类后,以历史文化和信息技术两大要素为基础,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永久保存和有效展示。

  这是条崭新的老街。曾经,我和袁斌到街中段的阅览室借过《七侠五义》;在街西侧的幼儿园里,我给袁斌、菠萝好像还有玉儿讲过鬼故事;买了马海毛的毛线跑到大杂院里找袁海波织毛背心;带着孙斌散心,从这条街一直溜达到圆通寺去闲逛……在这条街上过往存在的低矮院房里,留下过我的青春故事。

  比如,龙王庙巷。大同古城里消失的街巷中,包括北龙王庙巷和南龙王庙巷。以前的司令部街西段有龙王庙,庙之南北各有一小巷,分称北龙王庙巷和南龙王庙巷。1975年6月,两巷和火神庙街被通称为司令部街,西段的那座龙王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已经和大十字街的龙王庙重叠。

  在老大同人的口口相传中,还有一个地方,龙厅。

  龙厅在大同老城东关的南园,东城壕堤上。之所以称为龙厅,盖因面向正东、中空无物、檐下只有半尺许石香炉一座,无门窗,亦无碑文。西、南、北三面粉壁上,满涂墨色云龙,云弥漫氤氲;龙画得飞舞生动,势欲破壁,堪称佳作。据说,龙厅之下,曾挖出一泉,泉眼水出如柱,清澈甘冽。可惜,现已不存。

  龙是大同城市地位的见证。大同的别称里,有一个是“龙壁之城”,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直到九龙壁。琉璃的,砖雕的;明代的,清代的,龙壁在大同都可以搭起一个博物馆来。以前说画龙点睛有破壁飞天的典故,那留在大同的这些龙壁,或许也是一种隐喻,假以时日,时机到来,腾飞凌空。

 
     标题导航
~~~□ 任翔宇
~~~□ 李廷英
~~~□ 黄宇辉
~~~□ 史笛尔
~~~□ 左世海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焦点
   第04版:时事
   第05版:小记者
   第06版:小记者
   第07版:电视连载
   第08版:随笔
龙年说龙
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年关的游子
那些故事
在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