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南洋河:一泓清水润边城

游客在南洋河生态公园享受春的惬意 赵艳宏 摄
▲ 公园内的休息区
南洋河生态修复治理二期工程施工现场 赵艳宏 摄

  领略了长城古堡的雄浑沧桑,探访了全方位展示长城文化的大同长城博物馆,感受了李二口民俗村的文化魅力,“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看大同”采访小分队来到天镇县南洋河生态公园。尽管仍有初春的凉意,但河岸两边已然不少三三两两游览散步的人群,蓝天白云下,湖面波光粼粼,数十只野鸭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嬉戏觅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苏醒。

  在采访前,记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发源于丰稔山的南洋河,属于海河水系、永定河支流,在天镇境内流贯61公里,流经5个乡镇,流域面积1148平方公里,汇入官厅水库,是天镇的母亲河、首都北京的上水头,也是连接天镇县新旧城区的天然纽带和发展轴线。

  “南洋河承载着天镇人祖辈的沧桑记忆,是天镇县的母亲河。”同行的天镇县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李凯一边带记者游览,一边介绍着南洋河的历史:“旧时的南洋河,有时洪水滔滔,有时几近断流。解放以来,经过多年治理,水患虽已消除,但随着河道淤积的加剧,水生态持续恶化,一度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龙须沟’‘烂河滩’,严重影响了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

  治城先治水,水兴则城兴。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天镇县进一步加强南洋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县上下形成共识,着力围绕“水”字做文章,势要唤醒这条“沉睡”的资源。

  随着天镇县南洋河生态治理工程正式实施,目前,南洋河核心区4座梯级蓄水坝依次错落有致的排开蓄水,一条5公里长的观光水带映入眼帘,用挖掘泥沙筑成的一条河中走廊,既泄洪,又有了水景的雅致,5座大桥和多座步便桥连接起新旧城区。

  2022年9月,位于南洋河核心区下游延伸段的石佛寺水库主体工程竣工,并成功完成蓄水试运行,形成“河库互补,水系连通”的水景观,在沿河5个乡镇、61公里逐步呈现“水网相通、山水相融、人水相亲”的水岸风貌和生态美景,自然风光与田园特色串联而成百里生态廊道。

  如今,南洋河生态公园春天花影一路、夏天荷香满堂、秋季碧水飞雁,冬天又像一条洁白的哈达飘逸舒畅,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铺陈而出。

  紧邻南洋河生态治理一期工程的东边,2023年3月开始实施的南洋河生态治理二期工程正在加紧施工。记者现场看到,推土机、挖掘机、翻斗车穿梭往来,工人们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项作业。

  “二期工程概算总投资28682.92万元,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高培厚、主槽防护、固槽活动雍水堰和防冲坎建设、堤顶路建设、滩地绿化等工程。”项目负责人张勇告诉记者:“目前正在进行河道主槽防护的施工,今年汛期前计划完成堤顶道路、主槽防护施工和2号堤外湿地绿化等项目建设。二期项目完工后不仅能保障两岸人民防洪安全,还可改善南洋河的生态基流水质,逐步提升南洋河流域的地下水,有效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水利是保障民生和农业发展的命脉。2023年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明确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天镇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紧盯目标任务,争取政策资金,加大全县水网工程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孤峰山水库清淤、石佛寺水库提水和南洋河、西洋河、洪塘河三大水系的生态修复治理和防洪能力提升等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据悉,项目完成后,全县可新增和改善耕地与灌溉面积15.3万亩,为全县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农田灌溉能力、补给生态生活用水、促进文游融合发展、保障首都用水安全……如今,南洋河生态治理俨然成为天镇县生态蓝图上的点睛之笔,实现了发展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四效齐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边城天镇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苑捷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焦点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文娱
   第10版:体育
   第11版:财经
   第12版:楼市大观
   第13版:档案
   第14版:说法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随笔
南洋河:一泓清水润边城
绘就“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2024年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会举办
清明假期全市文化场馆正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