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放弃了个性的头像和ID,选择统一的“momo”,现在许多年轻人选择在网络中隐身。随着“叫momo好像已经不能隐身了”的话题登上热搜,无法再继续低调的年轻人下一步要如何呢?
1“momo不是一个人”
默认头像渐成规模
“我一开始以为momo是一个人,后来才发现是一大群人。”研究生赵同学称,自己在某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发现很多人都在用同一个头像、同一个昵称。他出于好奇查找后发现,momo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所有人都像隐形人一样。
momo的全名是“么么龙momo”,起初只是新用户注册账号后自动生成的默认信息。
当用户授权微信登录某些社交媒体平台时,如果选择跳过设置个性化头像和昵称,系统会默认提供几个可供选择的头像及昵称,如阿绿POPO、阿白KIKI、欢乐马HAPPY等,momo因其可爱呆萌的形象成为了大多数匿名用户的选择。之后有些网友没有再改名,因此互联网初代momo群体开始显现。
随着原始momo们在社交网络中逐渐活跃,撞mo现象也愈发频繁,他们自发形成小组,如滚雪球般越发庞大。
出没各处的momo们愈发引人关注。在社交平台上与momo相关的话题不下百个,总浏览量也超过了5亿次。年轻人爱用momo成了一股热潮。
2不会暴露自己
像是穿上“隐身衣”冲浪
“一些日常细节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具体信息,我不想被身边的同学发现,更害怕他们拿我发的内容上纲上线。”于是,没有个人特征且数量庞大的momo成了小潘保护个人信息的“隐身衣”。
小潘在网上之所以如此小心谨慎,是因为有一次上网时,她无意中刷到有网友在评论区“挂人”,只因为那名网友与评论区中某条评论的观点不合,就把对方的昵称和头像都“公示”了出来,引得其他网友人肉搜索被挂网友的账号,还纷纷跑到其账号下声讨。
小潘当时就想, “如果换成某个初始默认的统一用户头像,就不用担心被人肉、被挂了。” 为了避免自己日后也有被网暴的可能,小潘专门找到了最标准、使用人数最多的momo粉色小恐龙头像。
赵同学说,希望自己的账号能够变成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momo像是一个树洞,我就在里面藏着,平常顾忌着不能说给身边人听的话也都可以说出来,自由多了。”
3连头像都没有的“隐门”
最大限度降低存在感
记者观察发现,由于一些momo仗着匿名就随意发言,甚至言语攻击别人,导致其他momo无故被投诉、被拉黑、被各种与自己无关的人私信谩骂……
如果说momo尚有色彩,在互联网上还有痕迹存留,“隐门”则是一个完全透明的存在,可以做到完全隐匿:空白的头像、空白的昵称都与背景融为一体,只剩评论会展示出来。
记者了解到,“隐门”比较难设置,空白昵称只能从评论区复制粘贴,里面还有很多特殊的符号和空格键,不过也正因难设置,它比momo更难搜到本人。
“这样一来,别人就不容易注意到我的头像,空白昵称又和背景板融为一体,有人就算想进也很难点到主页。”前些天,小潘退出了加入半年的momo大军,正式成为“隐门”中的一员。
4年轻人为何追求身心分离?
声音:
“加入momo也是年轻人在预防可能的网络暴力,是大家对自己言论安全感的一种保护,规避二次传播的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昕认为,起初选择加入momo的年轻人是有一定的表达欲或想要追求对某些事件的话语权的,但他们又不想陷入被搜索的风险,所以他们进一步延伸,变成了连头像都没有的“隐门”。
在她看来,年轻人“退mo入隐”,可能是momo还不足以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而全隐身的状态给予了他们更多的随意性。“比如在网络中他可以选择旁观或者不参与,但是这不妨碍他在遇到某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时,也跟着讨论、助威或发表言论。”
曾昕表示,很多人在互联网上是为了娱乐和休闲,诉求并不一定是为了吸引更多粉丝,如果这个时候娱乐身份被认识你社会身份的人“识破”,心理体验就不会太好。
而“隐身”恰恰可以做到娱乐身份和社会身份相对分离,给予个体最大限度的“冲浪”自由。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