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代如何用民意反腐

  群众监督是防治各种腐败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方面古人很早就进行了各种尝试。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考察民意、征集舆情的制度和设施:“立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政有缺失,民得书于木”。

  西汉时政府设立专门访察民意舆情的“风俗使”。据记载,汉宣帝时曾遣使12人“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得失”。

  两晋时期的“风闻言事”也是利用舆情纠举官员不法行为的一种机制。“风闻言事”也称“风闻奏事”“风闻弹人”“风闻访知”等,即监察人员无须持有真凭实据,只要依传闻便可立案纠劾。

  西汉时期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举报箱”,称为“缿筒”,是汉宣帝时的名臣赵广汉创立。“缿筒”是一个类似于瓶子的竹筒,上面有小孔,可入不可出,用于收集各种投诉与检举密信。武则天统治时期,又发明了“铜匦”,是一个方形铜匣,类似于今天的意见箱。为保障检举工作的顺利进行,武则天还下令设置专门负责的“匦使院”,隶属中书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制主义社会里,所有旨在征集民意舆情的措施都会演变成统治阶级内部相互倾轧的手段。

  李宪堂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焦点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文娱
   第10版:体育
   第11版:财经
   第12版:楼市大观
   第13版:档案
   第14版:说法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文萃
古人睡眠中的智慧
古代如何用民意反腐
古人的“共享”很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