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市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曾先后在《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平台发表多篇文学作品。出版有散文集《边走边哼》《乱炖》,小说集《走着去一个叫电影院的地方》和童话集《森林爷爷的大靴子》《点点白的俏鞋子》等。曾3次入围、并凭借童话作品《点点白的俏鞋子》最终获得2019-2021年度“赵树理文学奖”。
“用童话寄寓成长之思,以温暖抚慰心灵之痛,呼唤人性始终追寻的真善美。”这是2023年4月10日晚在晋城大剧院举办的“山西文学盛典·赵树理文学奖之夜”颁奖典礼上,侯建臣获奖作品《点点白的俏鞋子》的颁奖词。
谈到《点点白的俏鞋子》,得从他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说起,灵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搞创作其实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容易,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灵感枯竭、文字干涸、思绪纷乱都是常有的事。当时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成绩斐然,名声在外,但他们从不放松,他们展现出来的那种创作精神和对文学的追求,对我的触动很大。”侯建臣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道。于是,侯建臣专心创作,耗时两年多,于2018年,创作出了《点点白的俏鞋子》。
以我观物,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侯建臣以日常所见之物作为切入点,包括太阳、阳光、风、车牌、火车、乌鸦等,这些物体天马行空般地飞跃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每个人心中的主角。他们看似不起眼,却各有特色,各自蕴含着无限的灵感和能量。当这些物体结合起来时,就会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面。
在这些角色身上,包容、理解、善良、团结被放大并传递。这是侯建臣创作《点点白的俏鞋子》的初衷,也是他多年坚持童话创作的基本方向。
侯建臣认为童话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形式,它拥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童话的功利性很少,像每个人心中的一方净土,让人们远离浮躁的现实,沉浸在真善美之中,重新找回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和善良。
同年,侯建臣的小说《北都街的燕子叫着齐福仁的名字》首发于第9期《鹿鸣》,后被2019年第1期《新华文摘》转载,又入围2016-2018年度“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北都街的燕子叫着齐福仁的名字》写的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齐福仁一直以来无法释怀对乡土的追念,这种追念一直伴随着他的生活或者生命。
这是侯建臣真实的心灵写照,也是每个人的心灵写照。大到离开乡土,小到换一个工位,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这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位移,更是一次心灵的历程,一次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索和体验。这些经历是人生的必然选择,却伴随着割舍不下的情感。人世间的所有人都会经历若干次或有意或无意的抛弃乡土。于出身农村的侯建臣而言,乡土记忆已经嵌入他的血液中。土地是他的根,无论走到哪里,都始终牵动着他的心。
侯建臣说:“乡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每个人的根。每个人与土地的距离并不远。拿我来说吧,我父亲是农民,所以我是农二代,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影响。所以无论身在何处,乡土的记忆始终萦绕心间。”
侯建臣的小说和散文多为乡土类型。他认为,乡土文学是传统文学中最为深刻的部分,它蕴涵着人们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感悟和表达。乡土文学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根源和价值观,感受到生命中那些真挚的乡情乡感。所以,乡土文学不单单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的追求,更能打动人。
“写作时不一定会感到很快乐,但不写作,一定会痛苦。”侯建臣说。文学于侯建臣而言,就像一剂调味料,并不是必不可少之物,但缺少它,生活总是缺了些味道。正如侯建臣在他的散文集《乱炖》序中写道:“我从来就没有把什么东西看得很神圣,包括文学。我对文学的印象,很简单。就是它可能给我带来点什么对我来说有用的东西。”
侯建臣总是以一种轻松淡然的态度对待创作。他曾3次入围赵树理文学奖,第三次最终获奖。对此侯建臣说,不会将获奖视作唯一目标,坚持不断创作才是关键。保持平和的心态,努力去做,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篇关于侯建臣的报道是这样评价他的,侯建臣是属于慢跑型的人,他的跑步没有百米冲刺之势,就只是默默地朝着一个目标不歇地慢跑。
“我只是整天很平庸地走着自己的路,哼着自己很平庸的调子。” 侯建臣追求一种放松的、坦然的、自然的写作状态。他不是一定要写些什么,也不谋求那种华丽的目标,只追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于他而言,这就是人生很好的状态。
更有人曾这样评价侯建臣:“建臣先生的文字朴、真、稳、准、细,淡淡苦涩却又百转千回,读后回味久远,心头记挂不断,思量不减不绝。这是建臣先生的性格使然,也是他文笔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充分印证了那句:文如其人。”
侯建臣就这样在自己的道路上保持着不急不徐的节奏,边走边哼,一路芬芳。
“侯建臣的文字,辨识度非常高,带有一种超脱的幽默,他笔下的日常都是灵性的。这跟他的人一样。与他相处很舒服,没有压力,很放松,我经常能从他的话语中得到智慧的启示。”大同市作协副主席石囡这样说。
“朋友里最优秀的作家,作家中最本真的朋友”,这是大同文学圈里对侯建臣最多的评价。
或许是因为侯建臣的真诚踏实,又或许是因为相同的文学爱好,侯建臣身边朋友众多,作家朋友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相约一个月出一篇作品,时间一到就聚在一起,把作品打印出来一块儿看,一块儿挑毛病。正是这样的聚会,督促大家形成好的创作习惯。他说,老作家刘庆邦70多岁了,每天依旧坚持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更应该向这些大作家学习,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山西大同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郑焱丹
指导老师:闫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