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聊中获取情绪价值,体会想象中的被爱
最近两年,“电子父母”开始在网络上出现,这些长辈年纪的视频博主以“父母”身份出现,在网上与年轻人互动。
专家表示,“电子父母”的出现有其有利的一面。“电子父母”能够满足年轻人某些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如果从“电子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和安慰,再回头反思自己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容易促成家庭矛盾的和解。
1
如今,视频平台上儿女最多的“电子父母”是一对来自陕西的老夫妇,他们的账号名叫“和女儿分享日常”,账号目前共有115万粉丝。
夫妇俩人长得都颇有喜感,每次出镜,他们习惯把眼睛笑成两道缝,嘴角也像乐开了花。这对老夫妇也热衷“搞怪”。视频中,老夫妇会戴着熊耳朵的围巾帽随着儿歌跳舞,也会在叠床单时像小孩一样拽着床单上下舞动。
这对老夫妇在视频呈现的也都是夫妻俩的日常。他们会对着屏幕满脸笑容地跟孩子打招呼、报平安、聊生活,而每一句话几乎都用“孩子”“闺女”“儿子”的称呼开场。
一些年轻网友一边喊着“爸爸”“妈妈”,一边把自己工作、生活、感情中遇到的问题发到评论区,求“爸妈”解心宽;也有网友把自己的隐私经历拿出来跟“爸妈”分享。
网络上的“电子父母”不止这对老夫妇,一个叫“小琳妈妈”的UP主也被很多年轻网友认作“妈”。
视频中的“小琳妈妈”看起来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五六十岁的年龄,脸庞圆润,烫着卷发,笑起来眼睛弯弯,说话的语调总是亲切热情,让人感觉喜庆又精神。
与老夫妇主打晒日常生活的账号不同,“小琳妈妈”会教“孩子们”很多生活中的小窍门,比如:如何洗菜、如何切菜、如何买调料、如何叠衣服。
“电子儿女”将情感代入到“理想妈妈”身上
2
网友柚子曾给“和女儿分享日常”的账号留言,管视频中的夫妇叫“爸爸妈妈”。
当时她工作不顺利,烦心事一大堆,但又不想跟自己的爸妈提起,在网上无意间刷到这对夫妇的账号后,便给他们留了言:“爸爸妈妈我最近真的好累,好多指责声,我真的有那么差吗?”
柚子说,自己虽然平时跟父母住在一起,但很少把心事告诉爸爸妈妈,一来怕他们着急,二来和他们有代沟,“他们总是不理解我,反而会有很多指责。”
“都说‘知子莫若父母’,爸爸妈妈越了解你,越知道你的缺点,有时候说话就越往你的痛点上说。”柚子说她当时看到“电子父母”的视频后,就觉得很温暖,觉得做他们的女儿一定很幸福。
“你最棒”“别着急”“会好的”,这是“电子父母”给年轻网友的回复中最常出现的话。很多网友觉得,自己需要的是这种鼓励和安慰,而不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方法因人而异,但心态是大家都需要的。
网友媛媛是“小琳妈妈”众多“电子儿女”中的一个,她曾在网上给“小琳妈妈”留言:“看到妈妈一下子就哭了,自从妈妈再婚之后,再也没有人那么温柔地和我说那么多话了,谢谢你,我的互联网妈妈,您一定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媛媛心里清楚,“电子妈妈”没有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爱恨情仇,呈现给网友的都是最好的一面,大多“电子儿女”心里也明白这一点,只不过年轻人有时需要这样的一个“电子妈妈”的安慰。
年轻人应通过“电子父母”理解亲生父母
3
当代年轻人喜欢上“电子父母”的现象,在青少年心理科普平台、抑郁康复社区的心理咨询师吕军生看来,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感情表达含蓄的习惯有关,同时也跟社会时代发展和经济发展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95后或00后,他们的父母以60后和70后居多,在这些年轻人的童年时期,正是父母们必须为生活打拼的年代,在这种拼搏的过程中,对孩子的陪伴是相对缺失的,这种亲情缺失会影响孩子的亲情感、性格以及亲密关系等多个方面,甚至还会影响孩子与下一代的关系。
吕军生认为,“电子父母”的出现有其有利的一面。“电子父母”能够满足年轻人某些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年轻人如果从“电子父母”那里得到温暖和安慰,再回头反思自己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容易促成家庭矛盾的和解。
但吕军生还表示,“电子父母”有其互联网传播的特性,年轻人不要试图让自己的父母去向“电子父母”学习。毕竟,年轻人的任何事情对于“电子父母”来说,都不是自家事,而对于亲生父母来说却有着连带的关系、责任、义务。
“年轻人可以从‘电子父母’那里索取慰藉,但也要理解亲生父母的现实状态。生养你的是亲生父母,拿‘电子父母’跟亲生父母比,其实没什么可比性。”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