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集中梳理和展示过去10年中国数字艺术创作与教学成果,聚焦艺术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彰显数字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激发艺术创新驱动社会创新的新动能,同时促进国际艺术交流与合作,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贡献中国力量。
数字艺术是当代富有探索精神和前沿意识的艺术领域。它与新世纪一同成长,是和21世纪同频共振的一种艺术形态。自诞生伊始,数字艺术即以对新媒体、新形态、新观念、新方法的运用,受到艺术界、教育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迅速成为全球艺术体系的重要板块,在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数字艺术正迈向艺术实践的中心地带,并打通美术、设计、影视、建筑等多个学科,融汇当代艺术、数字科技、智能制造、视听工业、流行文化等方方面面,不断拓展边界。正如“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四个板块的设置:“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时空跨度与学术视野宏大。210件参展作品,从感官体验到数字生命,从数字文旅到数字考古,从太空史诗到未来科幻……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行业壁垒,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激发艺术创造的无尽可能,促进数字技术研发与数字经济、文化产业相结合。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作为具有前瞻性的学术平台,体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开放视野与开拓精神,更展示出其担当学术己任的新时代新作为。本次展览形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数字艺术作品及创作者数据库,搭建起一个跨界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未来将推动各行业、各学科的深度互动,携手共促中国数字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开创更具影响力与生命力的数字艺术生态。
艺术评价体系的更新,是发展数字艺术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数字艺术的底层逻辑与传统艺术存在本质区别。传统艺术如中国画、油画、雕塑、版画等,依托于实体材料的物理属性,但数字艺术根植于虚拟空间。数量和种类上,数字艺术的规模正迅速扩展,对人类已有的审美经验造成极大冲击。这些艺术上的转向,亟须构建一套新的艺术评价体系,建立新的、适应数字艺术特质的评价标准。
除了数字美学研究,构建数字安全与数字伦理框架,也成为数字艺术创作、研究与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共收到1.2万余件报名作品,在遴选作品过程中可以发现,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媒体在技术上可以实现高度的视觉沉浸,且数字媒介具有“用户友好”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快速轻松地创造并共享内容。传统艺术秩序中的偶然性、个别性和潜隐性问题,在数字艺术秩序下容易嬗变为普遍性、系统性和公开性问题。为确保数字艺术的安全与公正,需要建立一个结合技术和法律保障的安全与伦理框架,比如版权意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论是视觉审美还是交互体验,数字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会越来越强,作品的安全性问题会逐渐凸显。引入法理思维和法理机制,引导艺术向美、科技向善的规范化技术伦理体系亟待建立。
数字艺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大众化,也对美育和艺术教育提出新要求。当下,“Z世代”对于新兴技术和数字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他们不仅是数字艺术接收和创作的主力军,也是数字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满足这一代人的文化需求,既需要提供丰富多元的数字艺术内容,更需要将数字艺术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能。
总之,真实触及当下与未来、紧密联结艺术与科技的“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开了个好头,它不仅是中国数字艺术领域的一次集体亮相,更是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与科技创新实力的独特窗口。期待更多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加入数字艺术创作,用智慧和才能不断推动数字艺术向前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