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平鲁本在凤凰城

凤凰城全貌
北固山凤凰阁
古戏台
东门瓮城城门
参将署遗迹

  在雁门关外,平鲁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方言、人文、群体气质、历史典故等,都有可圈可点的代表之处。因此有人说,要了解雁北必去平鲁。那么了解平鲁的首站从哪里开始呢?自然是平鲁古城,即凤凰城镇。

  1.

  近边要冲

  109国道正在修路,所以无论从大同还是朔州前往,只有高速公路方便通行。高速公路的路牌指向内蒙古清水河,临近省界有一出口,凤凰城镇即到。

  史料记载,城筑于成化年间。成化初期,活跃于土默特、丰州滩一带的蒙古部落在首领毛里孩带领下常袭扰明边,穿过清水河的杨家川河谷,直击大同、雁门等地。为加强防御增设卫城,归大同镇节制。据考,这里是大同镇最偏远也是唯一建于山地丘陵地带的卫城。

  城初名“平虏”,寓意指向不言自明。俯瞰今天凤凰镇,古城轮廓清晰完整,为较规整的四边形。书中记载土筑于成化十七年(1481),万历二年(1574)包砖周长六里三分,高四丈。《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写道:“本城本路参将驻扎,原设有平虏卫及守备官,除援兵外,所领见在官军一千六百六十六员名,马骡一百四十五匹头。边一十九里九分零,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三十五座。”边,指长城;边墩,指长城上的敌台。火路墩,指长城内侧的烽火台。从文字记载可知当年此处防守设施的密度,从而感知军情紧要。

  城有东西南三门,旧时模样保留,近年来又加修复,体量似有所增加,让其看上去更加坚实。每门外侧均有方形瓮城,南门外还建有面积不小的罗城,以今日视角评判,用坚固二字形容绝不为过,但即便如此也难挡铁骑突袭,“嘉靖间,岢岚、应、朔之变,俱从此溃入。”

  2.

  参将驻扎

  晋北古城堡有一特点,城内布局多以十字街划分,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圈框出不同区域,官商兵民各居其中,有序生活,平鲁古城亦然。

  城内保存不少旧时民居,有屋有窑,每一处古民居均承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过往,最显赫的当数东南隅的参将署。参将,明代边防体系中关键岗位,其地位与职责常与副总兵相当,分管一地的军事守御。参将往往与“路”配属,如新平路的参将驻扎新平堡,阳和东路参将驻扎在阳和卫。处在攻守御敌的一线,经年累月的烽火硝烟使参将一职成为锻造名将的熔炉,如明代赫赫有名出兵抗倭的麻贵,曾担任新平路参将,还有勇冠三军的总兵马芳,也曾在参将职位上历练。

  平鲁城的参将署遗迹留存不多,原址三进,目前尚存一处二层楼屋。屋主说,这是他30年前买下的,近年来修缮外墙和屋顶。屋内陈设经过简单还原,可供游人参观。全屋面阔五间,堂屋有楼梯通向二层,粗大的梁柱据说是初建时的旧物,历经500余年岁月仍榫卯严合,坚固如初。二层墙壁上悬挂彩图、墨表若干,简要介绍平鲁卫历任参将和参将署复原样貌。

  推门凭栏,可观南门动静,想必古时参将军务繁忙之余常驻足远望。因平鲁“地固随在皆冲,而大水口等处更甚至”,这一带陆续建起系列军堡,形成严密的军防体系。嘉靖二十三年,筑威胡堡、败胡堡、迎恩堡、阻胡堡,后建乃河堡、阻堡、将军会堡、大河堡,堡堡相望,烽火相衍,进一步彰显出平鲁卫无可替代的军事地位。

  3.

  固山巍焕

  来到凤凰城镇,北固山是必到的。相传当年修筑卫城时,有凤凰落在北固山顶上,视为吉兆祥瑞,于是将城修成凤凰欲飞的样子,凤凰城也因此得名。北固山位于古城北端,是座被包在城内的山,山形呈南北走向,兀然矗立,气势撼人。登上北固山,周边形势一览无遗,为兵家必选登高所在,据说当年宣大总督兼兵部尚书翁万达巡视北固山,曾亲笔题写“固山巍焕”。从山底广场拾阶而上,眼前景色随高度变化,山顶有凤凰阁,此阁与井坪南山文昌塔南北相望,辉煌壮丽。凤凰阁,内有儒释塑像和儒家题材的壁画,系近年修建。凤凰阁脚下为北城墙,城墙之外有一巨大的墩台俯视山北坡地,这一台一墙一阁,已成为凤凰镇的标志。

  史料记载,过去北固山曾建有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依山修筑,错落有致。有真武庙、玉皇庙、龙王庙、关帝庙、天地庙、罗汉庙、三官庙、千佛寺、药王庙、二十八宿庙等,后多毁于战火。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社会力量出资出力,一些寺庙得到复建,以千佛洞、真武庙、玉皇庙等为最。如今登临北固山,可见阁楼高耸,殿宇雄阔,从山下至山下,钟楼、鼓楼、千佛洞、财神庙、祈雨台、聚仙岩、凤凰阁等景点层递布列,儒、释、道三教元素充分展现,有楹联喻志,有碑铭记文,文意盎然,文韵昌盛。

  4.

  和议首地

  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最直观的感受,除了安静还是安静,只有十字街东南角平鲁县百货公司旧址上斑驳的门额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繁华。

  清初,平鲁撤卫,设平鲁县。1950年撤县设区迁址前,这里一直是晋西北的中心城镇。这份底气和实力来自明隆庆年间一次偶然事件——那吉请降,也称那吉投明。那吉全名把汉那吉,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隆庆四年(1570),把汉那吉因家务事至大同投明,他来到平鲁卫下辖的败胡堡,与明守军接触。

  消息传来,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抚方逢时敏锐感到这是调整明蒙关系的良机,他们上书朝廷,建议以此为契机,变战为和。高拱、张居正等朝中大臣力挺,后双方达成通贡、互市和封职协议,开创和平往来的新局面,自此平鲁卫变军镇为商城。

  “天王有道边城静,上相先谋马市开”。和议之后,平鲁卫的迎恩堡、灭虎堡等地出现马市,草原民族带着对内地物资的渴望,穿过西侧众多山间谷道来到平鲁地界,蒙汉交流把平鲁变成商贸重镇,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故事。要知道,不久之前,这里还是“山高地冷,不产良谷,军余所种只苦荞、油麦之类”。互市一开,城外的百亩大校场成为商屯货行所在,城内的繁华更不用说,比肩相连的商铺写出了平鲁晋商的气势,“曹家的粮食袋铺大路,郑家的银子垒山头,杨家的胡油汇成河,董家的骡驭边墙”,他们的经营范围包括粮油加工、日用百货、绸缎棉布、骡驮专营等,一个时期内近乎成垄断之势,以至外来商贾间流传“不和平鲁人交朋友,算不上买卖人”之说。     

  文/图  温鹏毅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主题策划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大同新闻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艺苑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平鲁本在凤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