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籍贯问题,除山西太原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山东东原。
大同三国演义研究会在实地考察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河湾村的罗贯中故里后,又于2019年“五一”期间专程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进行采风。
东平,古称东原。清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提到:“东原,今山东兖州府东平州及济南府泰安州之西南境也。”《辞海》“东原”词条讲:“据郑玄注,即汉东平郡地,相当于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
车辆进入东平镇罗庄村,道路宽广,大道的南北两头矗立着两座气势恢宏的巨型牌坊,牌坊正中写着“罗贯中故里”五个苍劲有力的金字。其中北牌坊雕绘三国故事,南牌坊雕绘水浒故事。两座牌坊分别由著名学者冯其庸、欧阳中石题写坊名,高度均为16.6米,宽30米,据说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牌坊。
顺着道路走不远,便是罗贯中纪念馆。纪念馆大门外的门柱上挂着“三国演义文化园”“水浒传文化园”两块牌子。简介牌称,纪念馆于2011年开馆,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97平方米。建筑为仿明代风格,建有贯中堂、水浒苑、三国苑、贯中居、罗园、碑廊等。
纪念馆院内正门外两侧草坪各分布两组雕塑,分别为三国人物和水浒人物。门头牌匾有点寓意,上书“可大”二字,对联为“承尧舜周孔大道小说通俗堪称圣,接屈宋马班文章奇书创体立新宗”。“可大”是何意?不仅要自己好,还希望别人好,即为可大。
进入正门,正中央主体建筑为贯中堂,三层高,红墙黄瓦。对联亦精彩:“据正史采小说演三国妙书仁智曰苍生为念,证文辞通好尚传水浒曲书忠义称替天行道”。堂正中为罗贯中铸铜坐像,高2.7米,神态庄重,气宇轩昂。后面屏风两侧对联为“至圣尼山孔夫子,大贤东原罗贯中”,对罗贯中这位中国文化巨匠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堂内的两侧展厅为罗贯中生平资料和有关罗贯中原籍的研究情况,将研究者的观点均以图版形式予以展示,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如:胡适、罗尔纲(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楞伽(古代文学专家、作家)、王利器(国学大师)、何满子(作家)、沈伯俊(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刁云展(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等等。虽然他们各自研究角度和评语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即认为罗贯中的原籍是山东东原,归纳起来,大致考证观点如下:
1、从《三国演义》最早的几个版本来看,大都署名“东原罗贯中”。如明嘉靖壬午刊本、明万历壬辰余氏双峰堂刊本、明万历丙申熊清波刊本、明万历乙巳联耀堂刊本、明万历辛亥闽书林郑世荣刊本等。
2、从罗贯中所著的五部小说来看,《三国志演义》《水浒传》(115回)《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传》《三遂平妖传》,除《残唐五代史传》没有题作者籍贯外,其余都题东原,115回这部最早的《水浒传》也有“东原罗贯中编辑”的字样。古代文人大都有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原籍地名的惯例,作者本人题名是最有说服力的根据。
3、从他人记载和出版印刷技术上来看,如《录鬼簿续编》出于俗手所抄,“太”字有可能是“东”字草书之误。
4、从《水浒传》来看,《水浒传》中有一个东平太守叫陈文昭,是小说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东平既然是罗贯中的父母之邦,而元代慈溪县令陈文昭又是理学家赵偕赵宝峰的门人(罗贯中也是赵宝峰门人),也即是罗贯中的同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展厅内除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观点外,还有收集的一些东平民间关于罗贯中的口碑。
一是泰山名人研究室罗贯中课题组采访东平县新湖乡霍庄霍树元、霍衍皆和山东泰安教育学院政史系主任李安本副教授的记录:
霍树元说: “我们家族在元代兴盛,有位状元叫霍希贤,他有位好友叫罗本,就是写《水浒传》的罗贯中。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族。霍状元为了与罗相处,即把他的府第(状元府)建在了宿城,罗府与霍府相邻。自罗本《水浒传》问世,引起官家不满,满门追杀,罗姓人均走往他乡。后罗家府第被侯、姜、李、刘等姓占,就引出了现在几个姓的罗庄而没有姓罗的了。”
霍衍皆说:“我们霍庄是从宿城搬往堤子,又从堤子迁居霍庄的。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李安本介绍说:“从上中学起,就经常听叔父李平湖 (泰山郊区地方名儒)说,罗贯中是在二圣宫内写的《三国演义》。”(泰安二圣宫遗址位于良庄镇高胡庄,原宫殿塑有孔子和老子,因名“二圣宫”)
二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的记者对东平罗庄李圣才关于罗庄村为何无罗姓居民却冠名罗庄的采访记录:
李圣才:罗庄最初居民为罗姓,故名罗庄。因罗贯中写《水浒传》激怒朝廷,为避祸远走他乡,此后罗姓遂绝。后陆续有侯、管、李、姜、刘姓人家迁入居住,沿用村庄旧名,便形成了今之姜、李、刘、侯、管五个罗庄自然村。
根据以上研究观点和采访记录,展厅最后的结论为:
综合以上明清人的记载、学者的研究、东平故老传闻与有关的调查采访,可以认为,罗贯中是元代山东东平人,东平状元霍希贤的好友。他于元末在泰山东麓的徂徕山二圣宫写成了《三国演义》。他同时是《水浒传》的作者。
作为历史人物,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然还比较模糊,但各种证据表明,罗贯中实有其人,他是东原即山东东平人,东平是他的原籍。但他后来漂泊南方,到过江南许多地方,可能参加过张士诚的政治军事活动。后来退隐书林,在浙江钱塘即杭州长住,从事文学活动,从而有了罗贯中是钱塘或杭州人的说法。从东原到钱塘,是罗贯中生平的主要经历和生活过的地方;从一位乱世的赶潮人到小说家,也许还是一位书坊主,是罗贯中生平的主要经历。罗贯中是我国古代著作最丰、成就最大的小说家之一,东平人民的骄傲。
在贯中堂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配院,分别是三国苑和水浒苑,有八卦阵、三国、水浒人物蜡像馆等。在三国苑中还复原了“贯中居”,院内建有两排平房,屋内介绍罗贯中写作所参考的文献资料、野史笔记、话本有《三国志》《后汉书》《汉晋春秋》《资治通鉴》《通鉴纲目》《搜神记》《世说新语》《三分事略》《新编五代史平话》等。这份书单颇有价值,为我们三国研究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在院内参观中,意外发现在纪念馆的后院挂着“罗贯中研究院”“罗贯中纪念馆办公室”牌匾,于是我们顺路而进。办公区为一排平房,办公室值班人员听我们介绍了身份和来意后,立刻叫来了带班领导。带班领导姓牛,很热情地请我们到办公室喝茶座谈。牛经理讲他们是纪念馆的建设单位——东平贯中园城乡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此馆为东平县旅游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定位为 “水上东平游”线路的重要景点、国内外展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他还说虽然没有去过山西祁县考察,但知道山西也有罗贯中故里,山西、山东两个地方故里各有各自的缘由。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一些语言来看,大多为山东口语,如“那厮”“鸟人”等,再如《水浒传》的一些地名与方位和山东现在的名称与方位也几乎相同或相似,说明作者对山东相当的熟悉。因此,他认为罗贯中就是东平人。因为《水浒传》是反书,所以罗贯中不敢署真名,“施耐庵”乃是假名,反过来读是“俺乃是”,就像《红楼梦》人物“甄士隐”(真事隐)一般。至于罗贯中研究院,有一些研究人员,也是兼职,由于靠门票收入维持,目前经费有点紧张,研究人员办公室也暂时搬离了这里,以后随着景区客流量的增加,情况会逐步好转。
我们与牛经理相谈甚欢,临别时互留了联系方式,合影留念。我们也邀请牛经理及罗贯中研究院的人员抽空到山西来考察交流。
东平罗贯中故里的考察结束了,我们一行人感触颇深。山西的研究方向偏重于实物证据,在祁县河湾村有罗家祠堂的牌位以及“扶梁签”题记、《罗氏家谱》、罗贯中故居、罗氏后人收藏的古砚台、罗本墓等文物资料。山东的研究则从《三国演义》多个版本的题署入手,以著名学者和文化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明清记载、东平故老传闻、调查采访资料等方面来进行佐证。
罗贯中的原籍究竟在哪儿,要明确定论尚有困难。山西、山东两地的研究各有千秋,应予鼓励,但东平县在资金投入、景区开发等市场化运作方面显然更胜一筹,值得祁县学习。两地原籍之争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不仅有利于推进对罗贯中先生的研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有一个大胆的推测,罗贯中出生于山西,后离乡外出多年,其中在山东也居住了不少年,通过收集资料,在东原创作了《三国演义》等小说。《三国演义》等小说之所以在署名前将原籍写为东原,很可能是罗贯中故意而为,一是由于《水浒传》的客观原因,他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原籍为太原;二是其在东原也确实生活过很多年;三是纪念他就是在东原写作的《三国演义》。
□ 刘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