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到有人以“福地宝城”来称赞大同。的确,打开与大同相关的书页,会发现这里地形地貌于人类生存而言多有庇佑。于是有人会想到站在城市某个高处环望四周,群山环绕的盆地之貌尽收眼中。盆地,是人类对栖息地的首选之一。不过,大同盆地最早的模样却是一片汪洋,称为“大同湖”,地质史上著名的内陆湖。沧海桑田间,大同湖万顷碧波化为高山、平原与大河,给这片土地带来无数传奇。这个夏日,不妨奔赴一次与大同湖的相约之旅。
高峰
第一站,推荐打卡六棱山,从云州区出发,经过于家寨、册田水库到尉家小堡、大辛庄,再到秋林峪,当年中科院古人类与地质研究的专家们曾沿着这条线路考察大同湖,发现湖相遗迹不少。
道路属乡村等级与旅游专线合并类型,平直规整。非节假日,路上车辆不多。沿途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湿润多绿的生态环境在晋北不多见。远望,群山起伏,似立笋如列屏,这便是六棱山。
六棱山,得名于最高峰附近6个挺拔的山棱。最高峰名黄羊尖,海拔2420米,有“大同屋脊”之称。地质研究表明,六棱山曾处在大同湖的东南边缘,数百万年前是密布高大植被的坡地。从六棱山向北向西,约9000平方千米面积均属大同湖。
与今天的区域划分比对,大同湖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包括今天大同市区及浑源、阳高、天镇、广灵等县和朔州市城区、怀仁、山阴、应县以及河北省阳原县、蔚县的一部分。千百万年间地质构造运动和气侯变化,使湖水面积时大时小,温度时寒时温,形成北方独特的小气候空间,为动植物生长提供天然沃土。出土的生物化石表明,早在人类未出现前,大同湖已是热闹的自然世界,湖边森林茂密,草地绵延,生活着数十种哺乳动物,长鼻三趾马、野牛、三门马、纳玛象、剑齿虎、野猪、羚羊等等。湖里还有多种软体动物和鱼类。
立于高山之下,面对广阔的平川,可以结合电影镜头或博物馆展陈的内容,想象大同湖之万物生长的蓬勃画面。
火山
六棱山北面,有10余处体量巨大的山包,它们呈一定间隔分布,外貌似鞍似锥似枕,多数呈青黛色,散发着独特的神秘气息。这是大同湖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存——大同火山群。
70万年前,大同湖的东部水域突然浊浪翻滚,水汽蒸腾,一些水面沸腾起来,平日里静谧的湖底涌出炽热的岩浆。随着岩浆遇水凝结,湖底出现巨大的玄武岩层,它们不停地生长,成为大同湖在某一时期的特定封印。后期的地质变化把玄武岩湖底抬起,成为今天在尉家小堡、大辛庄一带可见的黑褐色河岸。
火山运动一直到10万年前才停止,大地深层的力量造就出大同火山群地质奇观。火山群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区分布密集, 有火山16 座。有学术研究认为,它与黑龙江五大连池、吉林长白山、云南腾冲等地火山群齐名,为“东亚大陆稀有的自然遗产”, 具备四大特点:一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出露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第四纪火山群。二是世界上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板内裂谷系火山盆地内的火山群。三、具备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类型,有盾形、穹隆状、岩渣状、层状等四种。四、火山地貌呈现全变化全过程。
想观火山全貌,出云州区址向北不远即到,这里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观景效果一流。代表的火山遗迹有金山、黑山、狼窝山、阁老山、马蹄山、老虎山和昊天。狼窝山修了步道,游客可近距离绕火山口徒步,于无声处感受大地深处的力量。
桑干
火山打破大同湖的宁静,还在东南角撕开一个山口,隆起的大地加快湖水外泄,最后出现一条大河贯穿东西。桑干河现身。
桑干河,古称治水、漯水,唐时称“桑干”。河之源头在大同盆地西南端管涔山系,流经朔州地界后,在云州区吉家庄乡东南进入大同市界,而后向东,沿着六棱山系的北麓蜿蜒,在阳高县东马营村附近进入河北境内。这一段被称为桑干河上游,为全水系不多见的平缓地段。丰饶的土地加上充沛的水量供应,使大同湖后续成为史前北方的鱼米之乡,据说我国北方最早的粟作农业曾在此写下灿烂开端。
今人知晓桑干河,多因那部著名的小说。不过,桑干河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早在数万年前已不一般。贯彻大同盆地的地理优势,使之成为人类迁徙的大通道,西通河套,北接燕山,南连晋中盆地,东面以太行山孔道与华北平原保持联系,让桑干河成为远古东方人类文明交往交流的见证。这里曾出土过象征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龙山文化的黑陶、仰韶文化的彩塑,有人类最早的石箭镞,那些留存下来的河岸居所,更是农耕文明发展进步的有力证明。
这样的桑干,能看出大同湖的积淀,也是大同湖生命力的延续。
先民
说到生命力,自然不能忽略古人类,相约大同湖的最后一站,可以对远古先民做个简单了解。
提到大同湖的古人类,有名者莫过泥河湾,有“东方古人类摇篮”之称。限于文字简幅,这里重点介绍今天大同市境内的许家窑人。
遗址分布在阳高县许家窑村北边的两叉沟,位于桑干河支流梨益沟的右岸,遗址所在地层位于地下的黄褐色砂质粉砂层中,距今约 10.4万-12.5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为早期智人阶段。
受地球气候与地壳运动的双重影响,许家窑人生活时期大同湖面积有所缩小,出现大小不一的内陆湖。许家窑人依水而生,靠渔猎和采集生存度日。在发现的动物化石里,有野马、羊、牛的骨头,估计它们都被许家窑人列入食谱名单。遗址中出土大量石球,今人推断用来制作飞石索。每遇猎物,许家窑人会抛出飞石索,绊住猎物四肢,随后众人一拥而上将其击倒,继而围坐分食。古人类专家对许家窑文化评价超高,确定它处在“北京猿人文化——峙峪文化”的过度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类似的遗址在今天大同市境内还有很多,青磁窑、李汪涧、楼子疃、杜庄、高山、马家小村等等,它们真实记录下当年大同湖、大同盆地对人类文明初起的关照。
文/图 温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