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亚琴 实习生 赵云瑄
今年暑假,众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我市各县区,参观红色场馆,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非遗魅力,弘扬传统文化,探寻奋进历程,融入火热生活……以丰富多样的方式了解大同、传播大同,同时在热情参与中增长见识、接受教育、提升才干,留下深刻印记。
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汲取奋进力量
从大同红色记忆馆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再到雁北星火党史教育展览馆,每一处遗址都是历史的活教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
近日,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子们走进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回顾历史,感受八路军将士英勇无畏与战斗场景的壮烈,汲取奋进力量。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一件件实物,心中充满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他们纷纷表示,平型关大捷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抗敌精神的体现。
假期里,山西大同大学的实践团队来到位于榆沟村的雁北星火党史教育展览馆。展馆内,学生们时而驻足凝视,认真聆听讲解,时而观看相关影像,了解雁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小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等历程。“我们一路走、一路看,深入了解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他们为国为民的精神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学生白欣怡说。
众多高校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继承发扬革命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努力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感受非遗艺术魅力 弘扬传统文化
走进灵丘县,听一段晋人晋韵的罗罗腔,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来到广灵县,定制一张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广灵剪纸,生动灵巧,让人爱不释手……
“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近日,山西大同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灵丘县,罗罗腔戏剧团团长王新才为师生们介绍了罗罗腔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并热情邀请大家欣赏罗罗腔演出,领略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的魅力。
台上,演员们以抑扬顿挫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将一段段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生动再现。台下,师生们凝神倾听、喝彩不断,表现出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演出结束后,剧团成员与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探讨了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歌剧的异同,对比了美声唱法与罗罗腔唱腔,深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方法。
与罗罗腔的悠扬旋律相比,广灵剪纸则以精致的线条、生动的形象,无声地诉说着大同的历史文化。
近日,山西大同大学另一个暑假“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领略非遗艺术魅力。
喜字、石榴、图腾、动物图案等各类剪纸一一陈列在博物馆墙上,解说员一边给学生们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一边与学生们悉心交流,分享剪纸背后承载的百姓质朴纯真的生活愿望,蕴含的丰富民风民俗知识。
“哇,好大一幅剪纸。”“好像油画!”“真是栩栩如生!”……在博物馆内,学生们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观看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它们或细腻、或粗犷,或传统、或现代,无不展现出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和多样性。“这是现在的广灵剪纸,很多作品是多层剪纸,内容有大佛、自然景观、人物肖像等。”讲解员介绍说,如今的广灵剪纸不再是单一的红色剪纸,融入刻制、点染等程序,技术上有了很大创新,从“小天地”走向“大天地”。
高校学子切身感受非遗艺术,是一次学习经历,更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学生许欣冉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大同文化、传播大同声音。”
深入基层探访调研
融合交流服务
深入农村,了解农业发展新面貌;走进社区,开展法治宣讲活动;探访企业,调研科技发展前景……一场场实践活动让学子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增见识、受教育、长才干。
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团探访灵丘县车河村,参观车河村木屋,观看车河村发展变革宣传片,深入了解村民发家致富经历。到村工作的大学生详细讲述了车河村从“光秃秃的山上破烂的房,穷苦的人儿走外乡”到“沟里的乌鸡山上的羊,滩里的有机蔬菜响当当”的发展史,实践团与村民就车河村旅居民宿、果蔬采摘和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太原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普法宣讲实践团走进平城区永泰街道柳航里社区,开展了以“法漾平城”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活动,学生们通过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暑假实践团队走进广灵县周图寺村,实地了解易地搬迁后村民生活的新变化。他们参观海高牧业公司、养利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走访部分村民,对农村的新面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学生们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社会实践所在地南村镇设计了旅游地图,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山西大同大学实践团队前往广灵乡村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从科学实验到历史故事,从艺术绘画到体育游戏,每一个互动环节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展现了学子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