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牙”是一个象形字,目前甲骨文里未见此字,西周时期的金文始有。

  金文“牙”字就像上下槽牙相互交错的样子。秦始皇“书同文”改革,以小篆为统一文字标准时,“牙”字的字形较为明显地分为上下两部分,不过依然与金文类似,就像上下两颗牙紧紧贴合。到了汉代隶书中的“牙”字,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变成近似“耳”的样子。随后字形逐步简化,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看所写的“牙”。

  牙的个头虽然不大,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这从雨后春笋般的牙科诊所、牙科医院就能看出来的,也能从前者的广告、营销中看出来了——虽然其中充满了套路,但是有利可图的事实说明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无论是饱腹还是享受美味,如果没有了牙齿,不仅是“食”本身大打折扣,更是审美上的损失。或许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牙齿诊疗的行列,这个领域也存在了越来越多的套路。例如,有的牙科诊疗机构通过故意夸大病情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一些医疗机构的从医者技术不过关。有的医疗机构存在卫生隐患等。当然,我们深信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东汉《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关于“牡齿”,学术界一直有不同认识。“牡”的本义是公牛,上牙下牙各有臼窝于凸起,互相咬合,因此叫牡齿。这种说法似乎有附会之嫌,既然可以叫牡齿,那是否可以叫牝齿?虽然牡字也略含“大”意,但太隐晦了。

  《说文解字校录》的作者钮树玉认为,“《九经字样》作‘壮齿也’”。《九经字样》是唐文宗时的书,后世认为相对可靠。“壮”有“大”的意思。壮齿,就是大牙。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也持这种说法,“惟石刻《九经字样》不误。”丁福保在《说文解字诂林》也有进一步论证,“牡即壮之别体。”如此看来,“牡齿”应当是“壮齿”。

  今天我们把“牙”和“齿”是连用的。在战国之前,二者是分开使用的,《后汉书·华佗传》中说“齿牙完坚。”意思就是,门齿和槽牙完整而结实。古人称口腔前部上下相对的两排咬嚼器官为“齿”,称口腔后部上下交错的咬嚼器官为“牙”。齿前牙后,齿外牙内,齿单牙双,齿切牙咬,这是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犬牙交错”,是说牙是双的、交错的(牙)。“咬牙切齿”,是说前面的齿是单刃,用来切,后面的牙为双刃,用来咬。“唇亡齿寒”,是指齿在前面,嘴唇破了门齿就会风吹受寒。

  进入战国时代,“牙”和“齿”逐渐混用、连用。后来用“牙”泛指牙齿。例如李白《蜀道难》中有这样的诗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和很多汉字一样,“牙”字在本义之外也有其他义项,也存在词性改变。

  《集韵·麻韵》中说,“牙,旗名。”这就是“牙旗”,因将军之旗边沿有齿形与牙齿相似而得名。潘岳《关中诗》云,“高牙乃建。”意思就是“高高树起将军的大旗。”《字汇·牙部》解释,“牙,将军之旗曰牙,立于帐前谓之牙帐,取其为国爪牙也。”

  古例称官署为牙(后来演变成“衙”),所居之城为牙城,所居之屋为牙宅,朝见主帅为牙参,所亲之将为牙将等。《三国志·吴志·胡综传》载:“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这里的“黄龙大牙”就是指军队主将的所在。

  牙的功能是咬,因而引申为“咬”。《战国策·秦策三》载:“王见大王之狗……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高诱注称:“牙,言以牙相噬。”《太玄·争》载:“两虎相牙,知所制也。”范望注称:“虽当俱争,宜知强所制服也。”

  “牙”也指草木发芽,还比喻事物的发生、开始。这就是后来的“芽”字,即“牙”“芽”通假。《字汇·牙部》解释:“牙,与‘芽’同。”它既可以指发芽的动作,也可以指发出来的幼芽。《梦溪笔谈》中说:“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牙。”意思就是:种一亩田的庄稼,用粪水浇灌过的则先发芽。

  古代还有个词“牙郎”,当然这不是今天所说的“牙郎中(牙科大夫)”,而是指在市场沟通买、卖两家而从中牟利的人。也叫牙子、牙人、牙侩。《旧唐书·安禄山传》说,“(禄山)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牙郎的产生和发展与商业的密切关系,是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今天的“牙郎中(牙科大夫)”壮大也是医疗市场发展的产物,希望关于牙科市场的套路少一些,让公民能享受到一个健康、有序的口腔医疗环境。

  霜枫酒红

 
     标题导航
~~~
模糊方案、捆绑消费、价格不透明……~~~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健康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种植牙收费乱象该整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