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残疾挡不住对生活的热爱

——记录巴黎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夺金的励志故事
茅经典(右)和赵帅
郭金城

  截至北京时间9月1日晚,中国代表团在巴黎举行的第17届夏季残疾人奥运会上已经收获了25金20银8铜的成绩,排名奖牌榜第一。与此同时,残奥健儿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无时无刻感染着场内外的无数观众。

  茅经典 夺金后她聊了一晚诗

  8月31日的巴黎雨夜,她先是拿下一枚残奥会金牌,然后和记者聊了一晚上诗歌。茅经典说,诗歌和体育是相关的。巴黎残奥会乒乓球混双17级决赛在两对中国组合间展开,茅经典搭档赵帅,以3∶0轻取熊桂艳和彭伟楠。同为29岁的茅经典和赵帅,同时得到了各自第五枚残奥金牌。

  与前面三轮混双比赛相比,茅经典和赵帅都认为决赛是打得最轻松的一场。前三轮比赛他们有两场打满5局,其中半决赛对阵乌克兰组合,是在0∶2落后时艰难翻盘。

  “混双是残奥新项目,我俩搭档时间不长。感谢他(赵帅)包容我的坏脾气,我打球很容易上火。”茅经典说,“可能是因为我们队内训练多,大家彼此太熟悉了。没想到决赛这么顺利,太开心了。”

  茅经典性格直率爽朗,“我很善变哦,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爱好。青少年时喜欢弹吉他;大学时喜欢读书、美食和潜水,潜水时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和风景;毕业后喜欢读历史书;现在除了研究乒乓球,还喜欢看书和钻研厨艺,烟火最抚凡人心。”茅经典说。

  茅经典很小时就接触乒乓球,少年时因运动损伤,腿部落下残疾。她当时难以接受、怨天尤人、自卑乖戾,一度认为自己与乒乓球再无缘分了。“我一点都不感谢苦难,只感谢努力挺过难关的自己。”她说。

  “大家都知道训练很辛苦,练到疲惫时会有情绪;比赛时面对很大压力,也会有情绪。这些诗歌旷达豪迈、胸怀天下,读完有长舒一口气的感觉,非常解压,对调节情绪很有帮助。”诗读多了,茅经典也会偶尔抽空写一点。

  “可能今天阳光灿烂,心情无比舒畅,我就写了;可能今天大雨滂沱,我被淋成‘落汤鸡’,心情特别沮丧,也写了;可能今天吃到美味佳肴,心满意足,也写了。”茅经典说,“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活。”

  茅经典在北京经营一家乒乓球俱乐部,有200多名学员。她经常去俱乐部里与学员切磋技艺,指导小朋友。“看到那些学乒乓球的孩子,就会想到我的童年。”她说,“我小时候经常在石头桌上打社区比赛,太有趣了。”

  茅经典接下来还会参加巴黎残奥会女单9级比赛。伦敦、里约和东京三届残奥会上,她参加的是8级比赛,9级意味着水平更高,挑战更大。

  郭金城 这一头撞出世界纪录

  8月30日晚的巴黎拉德芳斯体育馆,巴黎残奥会男女混合4×50米自由泳接力20分决赛上演。诸多目光被中国队最后一棒选手吸引——他不戴泳帽、剃了光头,抵达终点时用头奋力撞向池壁,为中国队锁定金牌,并以2分14秒98打破世界纪录,领先排名第二的美国队4.01秒。

  没有双臂,他入水不算快,但一进入泳池,他高速拍打的双腿就如同“涡轮增压小马达”,推着他一口气撞上终点,与队友彭秋萍、袁伟译、蒋裕燕一同见证五星红旗在残奥赛场升起。他就是杭州亚残运会时拿下3金3银、走红网络的“无臂飞鱼”郭金城。

  这是23岁的郭金城首次登上残奥会舞台,为了测试自己的实力,他一口气报了八个项目。在接力决赛前,他当天已参加了五场比赛,并在男子100米自由泳S5级决赛中拿下银牌、打破亚洲纪录。“虽然很累,但是队友把最后一棒交给了我,我不想辜负他们的信任,还是想尽力发挥一下。”赛后接受采访时,郭金城笑得云淡风轻。

  在老家河北沧县东官庄村,忙于农事的父母熬夜等着看他的比赛。“我想代表我们的残疾人朋友为国争光,也想让父母、爱人高兴一下,争取多拿几块金牌。”郭金城说。

  6岁的郭金城因高压电触电事故失去双臂,在父亲的引导和陪伴下,他开始练习用双脚完成写字、吃饭等日常事务。

  没有双手辅助,他最初只能用下巴抵住漂流板练习,不久下巴就磨出了血;为了在水中保持身体平衡,他必须加大核心力量训练,一个晚上做过2000多个仰卧起坐,直到“腹肌都抽搐了”;日常训练中,他每天最多要游一万多米……

  不断突破极限,他尝试更多泳姿。仰泳比赛中,他需要教练拿着毛巾的一头,而他则用牙齿咬住另一头,将全身重量压到几颗牙齿上,借助这一外力入水。无数次练习,让他的咬肌比常人突出,也让他的牙齿开始松动。

  健全人靠双手完成的事,他几乎都能靠双脚完成,更重要的是,游泳让他变得自信强大,还收获了爱情。“上小学的时候,同学对我很好,我的童年还是很棒的。”他笑了笑,又正色说,“毕竟走上这条道路,还是要走下去的。希望接下来能取得出最好的成绩。”

  陈敏仪 “箭要准,人也要美”

  8月31日中午,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墓地所在的荣军院旁,巴黎残奥会射箭女子个人复合弓W1级决赛正在进行。时隔三年,广东姑娘陈敏仪再度击败捷克老对手普尔塔尔,拿下中国代表团射箭项目首金。

  ”拉弓、瞄准、射出!这一重复了数百万次、几乎已烙印在她生命里的动作,关键时刻帮助她稳稳发挥。“其实发挥得和平时差不多,就是半决赛的时候以为自己要输了,压力很大。能拿下这枚金牌还是很开心的。”33岁的陈敏仪说。

  由于先天性遗传疾病,陈敏仪一出生便下肢残疾,幼时曾困在不足0.5平方米的轮椅上,由妈妈推着上下学,性格沉默寡言。2009年,正读高三的她被东莞市残联选拔为运动员,开始接触射箭,迎来命运的转折。

  刚入队时,由于腰部伤残,她举起约40斤重的弓都有困难,根本无法拉开,还曾被弓伤到手臂。不服输的她每日重复射箭动作数百次,并通过杠铃、拉力器、俯卧撑等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夜晚常因上肢酸痛难以入睡。半年后,她终于射出了一支合格的箭。

  随后,陈敏仪的人生就如离弦之箭,飞速冲击更高目标。2011年全国第八届残运会上,第一次参加该赛事的她就拿下复合弓坐姿W2级女子项目的4枚金牌,并打破全国纪录。

  信心满满的她瞄准了更高级别的赛场,却被命运再次捉弄。2015年,一场车祸导致她左手臂严重受伤,无法举起弓箭。治疗期间,她颓废了整整两年,再度迷失人生方向。

  在教练和父亲的鼓励、建议下,陈敏仪开始参加伤残级别更高的女子复合弓W1级训练。为了尽快恢复竞技水平,她每日训练时间从6小时增至8小时。拉开约40斤重的弓,相当于提40斤重的水桶,左臂伤残的她每天重复300多次这样的动作,终以强者姿态复出。

  雅加达亚残运会夺得金牌,杭州亚残运会成功卫冕,东京残奥会双金得主,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和一项残奥会纪录……陈敏仪说:“箭要准,人要美。走出国门,我代表的是中国人。不但要赢,还要赢得漂亮。”

  陈敏仪说,如果没有射箭,她也许会很自卑。射箭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以及人生的无数种可能。“我发现,原来残疾人也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经历三年辛苦备战,陈敏仪希望残奥会后可以去云南大理看看。 据《东方体育日报》

 
     标题导航
~~~——记录巴黎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夺金的励志故事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主题策划
   第05版:晚报早评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焦点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美食
   第13版:健康
   第14版:朋友圈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残疾挡不住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