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可以获得的能力。他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千年传诵的《瘗旅文》,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吏目从京城来,带着一子一仆去赴任。路过龙场时,在当地苗家借宿。王阳明想找吏目询问京城的事情,可等到第二天,传来噩耗,才知道这3人因长途跋涉,筋疲力尽,相继殒命。这件事令王阳明很感慨,他让仆人将3人葬了,并说道:“如果你实在贪恋这5斗米的俸禄,就应该开心上任,为什么要这么忧郁呢?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哀愁积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我离家来此已有3年,同样经历了这些,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
完全没有情绪,不是正常人。但能不能克制情绪,就是愚者与智者、弱者与强者的区别。心不安定,则一事无成,拥有积极的心态才是生活的良好开端。
众所周知,王阳明的一生并不顺遂:25岁时,参加会试落选;35岁时,触怒刘瑾,被杖责入狱贬至龙场;45岁时,入贼寇四起之地。他虽身处泥泞,却依然能遥看满山花开,还能无执无着,静享生命的喜与乐。无论是面对京城官场的排挤,还是穷乡僻壤的贫寒,他从不执着,从不计较,该退则退。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们有什么益处呢?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三国演义》里,周瑜临终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被世人大叹可惜。面对一个才能谋略都高过自己的人,周瑜不是想着虚心讨教,而是心生嫉妒。去世时,年仅36岁。
人处浮世先修心,须从宽容做起,开诚心,布大度,盈于心,造多福。狂风骤雨之中,苏东坡竹杖芒鞋,顶着风雨,从容向前。那种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那种风雨中我行我素、不畏困难的超然情怀,都浓缩在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常常宽容,宰相肚里能撑船。苏东坡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之时,正值中年,走过半生风雨飘零,已然修炼成超脱世俗的心境。他回首看着顶风冒雨而来的路,实际上是在回首自己一生走过的路,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这里的风雨和晴朗,既是自然天气的风雨和晴,又指人生道路上的荣辱得失,苏东坡早已看开。所谓荣辱,都是过眼云烟,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也许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王阳明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只留下8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8个字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最后的教诲。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最好的样子,是肩上有山、心中有光,不惧路长、不畏将来。
——摘自《领导决策信息》
□ 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