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又到九九重阳节,孝亲敬老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农历九月,不仅秋景迷人,且逢收获时节,被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九重阳提倡敬老孝亲,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彰显出知恩图报的传统品德。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名曰“重阳”,又称“重九”“双九”“九九重阳”。重阳节有赏菊登高之传统习俗,“九九”与“久久”谐音,九九重阳寓意长久长寿,赋予敬老和孝心的内涵。
随着时代发展,重阳节的意义更深更重。从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将敬老爱老提高到法治层面。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不少子女帮父母“买买”、回家陪爹妈“唠唠”;相关部门、公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关爱……现代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让人由衷地受到感染和鼓舞,多给老人以物质上的关照和精神上的关爱,是非常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
然而,敬老孝亲不能只在节日“盛”,不能只有一时“热”。重阳节的“仪式感”需要有也应该有,但敬老孝亲在“九九”更在“久久”,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要持之以恒的行动,更在于常态性的“互动”。
敬老孝亲说易行难,道理谁都懂,事实上真正能够做到的并不多。不少为人子女者总是“工作忙”“事儿多”“没时间”关照父母,甚至连惯常的问候也不多,不妨扪心自问“真的就那么忙?” 父母都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应理解、体谅“空巢老人”的寂寞与烦恼,尽可能给予经常性的探望和抚慰。
“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让不少人感同身受,更在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亲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尤需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偶尔想起。
国家把重阳节确定为老年节,出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且制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现出老龄化时代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敬老美德的推崇,更是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之举。
让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永续传承、发扬光大,让人人尽孝成为全民共识和个体自觉,让社会敬老成为常态化的共同行动,是新时代老年人的福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重阳节的内涵和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