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纪元元) 抬头仰望,是天朗气清醉人的“大同蓝”;环顾四周,是碧水泛波怡人的“生态绿”……“这次来大同触动很大,没想到印象中的‘煤都’旧貌换新颜,天这么蓝,空气这么好!”今年国庆假期,接踵而来的外地游客对我市美好生态环境的赞誉不绝于耳。
印证美丽风光的,是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8,同比去年下降0.54%。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225天,空气质量优良比例82.1%,同比增加2.2%;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以上国家考核的两项指标排名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地表水环境方面,2022年至2023年,我市连续两年8个国考断面达优良水体,今年1月至9月,各国考断面仍全部为优良水体,优良比例100%,与全省5家地市并列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再次交出了一份写在蓝天碧水之间、更写在人民群众心间的“亮丽答卷”。为了守护“大同蓝”,我市接连实施了企业深度治理、产业集群整治、锅炉综合治理、清洁取暖改造、城市扬尘攻坚、餐饮油烟治理等项目措施,一系列“拳拳到肉”的举措,彰显了生态环境部门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信心和决心。与此同时,我市亮出水生态改善“组合拳”,强化源头、系统、综合“三大治理”举措,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加强乡镇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实现了桑干河水质持续改善的奋斗目标,部分河段重现“桑干夕照、鸟飞鱼翔”的历史画面。除此之外,还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狠抓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持续增强要素配置能力,全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让“大同蓝”“大同清”“大同绿”三张生态名片更加亮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