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就读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三的李佳荣,自幼双耳遗传性失聪,2019年,她进入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读高中,在这里,圆了她的大学梦,也帮助她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李佳荣的事例是我市积极推动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兴办了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确立了特殊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如今,残疾人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涵盖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免除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学杂费,从而实现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免费教育。”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我市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确保残疾人及残疾家庭子女享有良好的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为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23年又启动了惠及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扶残助学(大学生)圆梦工程,今年全市就有473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得到资助,资助金额达231.2万元。
无障碍环境是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感谢平城区残联,现在出行方便多了。”家住瀛泽嘉苑的残疾人刘青花肢体二级残疾,平城区残联将她家的楼门、单元门外进行改造,安装了钢结构坡道,方便她和同单元另外一名残疾人出行。
多年来,我市残联部门针对残疾人的行动、起居、饮食、如厕、洗浴、安全等方面进行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量身制定无障碍改造设计方案。同时根据残疾人的居住条件和改造需求,按照“一户一策”的个性化原则精心实施。“只有让残疾人在家里实现生活自理,他们才能走出去,才有能力获得收入,做到自尊、自爱、自理、自强。”平城区残联贺丕说。
2000年后, 我市信息无障碍建设步伐加快,语音、大字、盲文等信息化、科技化无障碍信息交流配套设施齐全,不仅为残疾人家里进行无障碍改造,其他公共场所也在同步推进。市、县公共图书馆基本上都设置了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园、公厕、街道、博物馆等设置了轮椅坡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和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一件大事。”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项目,是残疾人获得更大生存空间的最好保障。“虽然已到不惑之年才开始学习技能,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培训。没想到学习刚结束,就被数字呼叫基地留下做客服。如今,我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特别感谢市残疾人服务指导中心。”今年45岁的四级残障人士曹利芳说。
阳高县39岁的曹华,多年前意外烧伤鉴定为二级伤残,这件事曾一度让他对未来的生活陷入迷茫。去年在接受了市残联的职业技能培训后,他开起了网店,半年营业额突破3万元,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市残疾人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王雅丽介绍,多年来,我市非常重视残疾人就业工作,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美丽工坊等技能培训以及推荐残疾人公益岗位,鼓励引导广大残疾人提升劳动技能,实现残疾人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就业。 本报记者 龙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