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家里有空调,却为了省电不开,热到中暑;明明可以每顿少做点饭菜,还是坚持要剩,上顿剩了下顿吃,永远吃剩的;住进了新房子,却热衷于捡垃圾,把家里、楼道里都搞得像垃圾堆……网络流行语“没苦硬吃”说的正是“硬”是给自己制造苦头吃的一些中老年人。
当然,年轻网友的自嘲也一样犀利。相对于上一代、上上一代的“没苦硬吃”,年轻人则倾向于“没福硬享”:可以买打折的衣服、眉笔,但进口的水果一定要想吃就吃;为了省钱煮泡面,把火腿、鸡蛋、蔬菜、海鲜都放全;工资不多,攒下钱就抓紧请假出去玩,玩够了才能回来好好工作……他们常说“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是一定甜了”。
年轻人不喜欢看父母一代、祖父母一代“没苦硬吃”,心疼是一方面的原因,觉得自己受到了来自长辈或无声、或有声的道德谴责,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如果长辈喜欢说些诸如“我还不都是为了你”的老话,那么就更加容易被年轻人视为某种情感勒索。而中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没福硬享”也有不同看法,既担心他们缺乏长远目光、生活规划和积蓄意识,也担心失去了艰苦朴素作风的年轻人会丧失艰苦奋斗的意志,无法具备对自我、对未来、对前途命运的掌控力。
吃苦和享福,都不是绝对的。老年人不是完全“没苦”,也不是始终“吃苦”;年轻人不是真的“没福”,也不是时时处处“享福”。“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的鲜明对照,是两代人对各自生活哲学的坚持,更是社会高速发展留下的时代印记。吃苦是宝剑锋自磨砺出,享福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不走极端、不钻死胡同,两代人之间的“互嘲”就可以成为有效的交流,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实现彼此理解,只要大家都愿意往中间迈一步,就能相辅相成、互助互补。
现代都市生活,很容易割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中制造断层。幸而我们中国人始终坚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守望相助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上的分歧可以弥合,观念文化上的差异可以协调,代际之间的小小误会和冲突也能成为交流观点、改善关系的契机。无论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只要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一致,自然可以坚持“硬”有硬道理,而在代际交流中该放软声调、放低姿态的时候,也可以轻轻一低头、人生天地宽。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