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包容性。石窟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云冈石窟多元文化交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座谈会间隙,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参事何星亮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云冈石窟体现出的包容特质给予高度评价。
何星亮说,从云冈石窟的艺术形态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包容天下的大气。这种包容性体现在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体现在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文化品格上。既体现在国内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也体现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中。包容性使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充满活力,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
“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何星亮说,“在新时代下,我们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需要继承和弘扬包容性,集千古之智、采万国之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优秀文化。”
本报记者 史涌涛 见习记者 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