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戏曲市场开拓中的“要与不要”

  戏曲是在时代发展驱动下自我革新与拓展的,戏曲的市场也是“继承”与“扬弃”博弈的结果,在“要”与“不要”中探寻新的发展可能。就当下戏曲发展来说,处理好以下这几对矛盾关系对于戏曲市场的开拓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要大众化,不要过度神圣化。

  从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各戏曲剧种陆续成为“遗产”,戏曲名家很多也都成了“非遗传承人”,这本是好事,为戏曲的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慢慢地很多戏曲人的心态也变了。首先是剧种文化价值所赋予的“神圣化”,其次是演职员文化坚守的“悲壮化”,再者是历史属性所带来的“博物馆化”。于是,等待被继承、被仰视,等待专项下拨、重新被发现……等待似乎已经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常态。等待一定等不来观众,放低姿态走下“非遗神坛”、走近大众才是戏曲文化价值正确的打开方式。

  二是要建构新“角儿制”,不要因噎废食搞平均。

  戏曲作为“角儿”的艺术,由追星而产生的巨大热情是激发观演市场的重要动因。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旧“角儿制”垄断的弊端完全可以避免。一方面通过建构积极有序的艺术竞争、充分发挥各不同行当“角儿”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体制机制,打破有戏轮着上、论资排辈评职称、主演配演收入差不多的体制机制,提倡演员努力寻求创造与个人气质条件相契合的剧目与唱腔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促进新的流派产生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有意识引领大众审美和时代价值,在新的“捧角”生态之中,重构传统戏曲的影响力。

  三是要强调剧场化,不要过度竖屏化。

  过度竖屏化传播在给戏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消解了戏曲“示现”传播特征。在戏曲舞台上,演员的表演行为和观众的观赏行为共同构筑了一个不可重复的情感“生态圈”,共同按照一定的约定建构了一个具有一定仪式性的“场”。只有在这样的“场”中,演员和观众之间才能即时地因情感的直接交流而产生相互间的反馈与互动。而戏曲因“诗性精神”生发出来的独特的“虚拟”与“假定”的特点,更是只有在演员与观众面对面“在场”、共同拥有一个现实的时空环境前提下才能实现,这一切在竖屏上则被消解了。再者就是碎片化。这个碎片化既包含了内容信息的不完整、个性化拼贴表达以及信息传播的热点捕捉,同时也涵盖了受众的碎片化。真实舞台被屏幕所取代,这样的“场”与“在场”均将不复存在,戏曲也会因此失去其最为本真的面貌。

  四是要吸引社会资金,不要只盯“艺术基金”。

  创作是生产环节,演出是销售环节,只有销售才能获得收入,这是非常浅显的市场经济常识。尽管文艺产品作为商品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是作为商品的本质特征不会变。戏曲院团需要强化市场意识,从而实现创作生产、演出营收的良性循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争取社会资金投资创作是一条可行之路,不仅能解决创作的生产资金的问题,更能打破既有的“躺平”状态,自我加压把自己逼向市场,让市场检验创作成果,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赢得市场、回馈投资者,真正实现良性发展之路。

  五是要提升整体运营能力,不要仅专注于创作生产。

  过去,戏曲院团往往将精力主要放在艺术创作上,专注于创作生产、人才培养、传承发展一般是院团的强项,忽视了市场的开拓和营销,使得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难以真正走向市场。首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同工种之间资源整合优化来提升整体创作运营能力。其次,在吆喝的方式方法上,借助其他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是关键。加强媒体合作,通过网络、自媒体、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在无法整合吸引优秀营销人才加入团队的前提下,也可以实施营销外包,委托专业的公司团队来进行演出运营。

  六是要放眼培养未来的戏曲观众,不要只盯着眼下的青年观众。

  争取青年观众是非常重要,但我们经常会忘记一个事实——现在的青年观众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还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与其每天说要吸引年轻观众而不得,不如真的去做一些争取未来戏曲观众的事。

  戏曲进校园为戏曲培养未来观众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要让小朋友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接触戏曲、了解戏曲。有观众就会有市场,有市场戏曲就一定能兴旺,要放眼长远才行。

  制约戏曲市场的因素很多。但是在精品化创作与大众化追求中拓展,在主动借势、借力中开掘,在充分彰显戏曲审美个性中开拓,在高度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以及新媒体传播中前行,戏曲的市场化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据《中国文化报》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大同新闻
   第04版:大同新闻
   第05版:大同新闻
   第06版:社区365
   第07版:时事
   第08版:时事
   第09版:时事
   第10版:文娱
   第11版:体育
   第12版:消费
   第13版:艺苑
   第14版:户外
   第15版:电视连载
   第16版:广告
戏曲市场开拓中的“要与不要”
音乐与时代的交响
诗旅融合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