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已经承载起全球传播的意义,引发跨文化共鸣,成为一种可以被世界各国人们共同欣赏、汲取力量的文化符号。
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属于女性英雄形象的经典甚至原型。这个人物形象源自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辞》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描写了一位女子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非凡经历。经过后世的传承和演变,木兰故事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最终走出国门演变成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符号、中华艺术的符号、中国女性的符号。
目前国内现存通行版的《木兰辞》最早见于北宋神宗、哲宗年间文人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根据郭茂倩所述,《木兰辞》转引自南朝陈释智匠所著的《古今乐录》,不过木兰的身世及原作者都不详。虽然这些不明确的信息给后人带来了种种猜测,但是并不妨碍木兰艺术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也不影响公众对木兰及其价值的认同。
从中国古典艺术形象到中国传统文化,木兰是孝道、忠诚、勇敢和女性意识的象征。她代父从军,体现了对父亲的孝顺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征战沙场则彰显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自身的勇敢无畏;而女扮男装、打破性别限制的行为,反映出一定的女性意识觉醒,挑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这样一个“多边形”的木兰形象,在亚洲文化圈尤其是儒家文化圈中得到了高度认同。例如在日本文化里,木兰被看作是忍耐、忠诚、勇敢和家庭观念的象征。日本动漫中的木兰形象通常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展现出她在战争中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体现了日本文化对这些品质的推崇和追求。到了韩国文化中,木兰被视为孝道、忠诚、勇敢和女性意识的象征,与韩国传统价值观相契合。韩国影视作品中的木兰形象往往展现出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其为了家人和国家勇敢奋斗的精神引发了韩国观众的共鸣。在东南亚文化中,木兰同样是勇敢、独立、自尊和家庭观念的象征。在当地的文艺作品中,木兰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战争中更是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智慧。透过这些再度叙事与呈现,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艺术形象跨越国度和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以一部动画电影《花木兰》将木兰形象推到全球并且引发更广泛传播,让一个源自公元15世纪中国北魏时期的艺术形象在世界上大放光彩,甚至让不同肤色的观众从中解读出了共有的价值和情绪。迪士尼版的木兰更加独立、勇敢,具有强烈的自我追求和挑战传统的精神,因而被观众视为勇敢、独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象征,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传统的束缚。这个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但是价值内核没有移动。在跨越东西方文化的艺术传播中,木兰被打造成勇敢、坚韧、独立和敢于挑战传统女性形象的代表。正是这样的象征,木兰的故事才吸引了无数西方观众,并成为了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站在21世纪欣赏与观察时人在影视、舞台剧、音乐作品中继续展现的木兰形象时,应该能够进一步看到这个符号对性别和国度的超越。例如在超越性别方面,继续强化木兰的军旅形象,证明女性在面对战争、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同样有着不输男性的能力与勇气;发力再塑造多元女性力量,木兰不仅具有勇敢、坚毅、智慧等品质,更在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积极进取,没有受限于性别、时代、文化的固有框架,而是不断以个体的突破去追寻、实现价值和梦想。
时移世易,木兰已经承载起全球传播的意义,引发跨文化共鸣,成为一种可以被世界各国人们共同欣赏、汲取力量的文化符号。未来,在影视改编与合作、文化活动与演出、游戏开发、教育与研学等等跨国别领域,木兰艺术形象一定可以释放更大、更多符号意义,带给公众更多文化福利和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