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巍峨,军堡林立,是多数人对边城天镇的第一印象。作为历史上中原王朝北方边陲重地,天镇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文旅资源丰富。众所周知的长城、军卫、古堡、关隘外,还有一宝藏级的存在——慈云寺。
关北巨刹
慈云寺坐落在天镇县城西街,紧临大道,山门前人来人往,寺内却静谧安宁,如此景象已有千年。
据寺内碑刻及《天镇县志》记载,慈云寺始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法华,与大乘佛教重要的经典《法华经》有关,被认为是佛陀阐述的重要教法之一,也是佛教教义的重要典籍。唐中叶后,各地广建寺院,多以法华为名,概与《法华经》传播有关。
寺院北面有停车场,驻车缓步,能感受到初冬时节天镇空气中的凛冽与清澈,天空的蓝深沉宁静,无一丝白云点染,如此气象于边城而言属常态,对于日常生活在都市喧嚣的人来讲,却是难得的景致。
古寺不久前有过修缮,风格更显厚朴庄重。整体布局坐北朝南,高低有序,对称规整。建筑群落南北长140余米,占地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四大殿高低错落,排列在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
金刚殿,即山门,悬山顶,斗拱五踩。明间为大门,殿内塑有金刚像,俗称“哼哈二将”。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斗拱七踩。殿中央塑弥勒佛双耳垂肩,笑对三界。殿内四角方位各设四大天王像,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王、西方广目王,披挂盔甲,手执宝器,有顶天立地之感。
释迦殿,又名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半拱九踩,建筑雄渐古朴,开间宽敞。殿内塑有三世佛,法相庄严。
毗卢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全高15米,宽23.5米,进深12米。设有檐廊,置前檐柱六根,明次间安大门,上有兽面衔及五路门钉。整体形制、门窗、斗拱有明显的唐代寺庙建筑风格。
现存《无垢净光舍利塔》碑刻记载,慈云寺曾于辽开泰八年(1019)扩建,形成“巍峨突地,露盘映红日之晕;森耸凌空,宝铎摇清风之韵”之象,明代宣德年间重修,最终成为今天的格局。从那时起,“关北巨刹”的名号越传越广。
融合印记
2006年5月25日,慈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家宝藏的行列。
从赵武灵王筑长城、设边郡起,天镇长期处在民族交融的时空线上,各民族在此汇聚,形成独特的融合文化。这种独特性在慈云寺中存有印记,最典型的当属前院的钟鼓楼。
与多数寺庙不同,慈云寺的钟鼓楼造型呈穹庐状。两楼平面均为八角圆形,分上层两层,周设八根廊柱。下层砌成圆形内室,环置八根木柱直通上层,支撑起楼顶梁架。楼顶为圆形宝顶,五踩斗拱支撑,整观似蒙古包。因此学者推断建筑时间当在元代,距今800年左右,属北方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相融的产物。
钟楼居东,鼓楼居西,旧时常有钟鼓声响彻梵宇。钟楼上悬钟铁质,铸于明宣德七年(1432),至今质地坚实,音色洪亮,钟上铸有梵文、“佛”字及八卦图。以木击之,钟声可闻数十里。
大雄宝殿保存有明代壁画,从另一角度彰显出文化融合的特色。壁画高5米,总长36米,面积180平方米,画中人物众多,正面为十二缘觉菩萨,西侧为佛天众、诸菩萨众、阿修罗众,五方诸帝以及古代帝王等。儒、释、道汇合一壁,气势不凡,集中国古代宗教神祇之大成。
三教合一题材在大同地区寺庙中多有表现,最著名者如恒山悬空寺,这与大同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关。在天镇县城东南的盘山石窟里,亦有同类题材的艺术创作存在,进一步强调了边城的融合特色。
天成回响
天镇古称延陵、天成。天成之名,源于唐贞元年间,出于防范突厥部落袭扰等原因,唐朝廷于今天镇南洋河附近设天成军,筑军城。军为唐代军事单位,“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军城建在今日天镇县旧城范围内。
相当长时间里,天成军都是唐大同节度使摩下重要的军事力量,至唐末仍活跃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天成军城也随之喧闹两百多年,至辽代变为天成县,成为西京大同交通草原的重要驿站。
慈云寺中毗卢殿至今仍承载着唐辽文韵。殿内原塑有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报身、应身),因此得名毗卢殿。研究者认为,檐柱、额枋和一部分梁上构件仍有辽代木作痕迹,门窗的规制与五台山的佛光禅寺比例相仿,据此推断有唐代遗风。即使是辽代重建,也对唐建筑样式有所承继。
明代,天成县变为大明军卫,担负着国防重任。经历元末明初的战火后,县城内建筑多残破,寺庙亦然。宣德五年,“卫之右所千户能谅奏,欲捐资聚财,募工重建。朝廷从其请,谅乃兴工。始于宣德三年吉,宣德五年初九日辛卯成。佛宇法堂,门庑僧舍,莫不各具。”勅赐更名“慈云寺”。
慈云寺从明到清,一直是晋北名刹,特别明中叶以后,成为晋北的佛教活动中心。镇虏卫移治天成后,军力增强,边城遂宁。和平岁月里,四面八方的民众聚于城内寻求生计,慈云寺成为人们祈福之所,定期举办法事活动,声名远播。
毗卢殿内东西壁间现存有楼阁式藏经柜,重檐歇山顶,雕工精细,为明代小木作佳品。藏经柜内原有一套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大藏经,后移入到大同华严寺内。大藏经,佛教典籍丛书,以经、律、论为主的佛典集成。说起此事,与清代慈云寺的兴盛有关。清康熙年起,慈云寺有“十方丛林”之称,去五台山朝礼的各方僧尼居士多在慈云寺歇居。清乾隆十九年(1754),和硕庆亲王奏请朝廷颁发全部大藏经于慈云寺,至“学佛者云集而来”。
走出慈云寺,与三两访者擦肩,几句攀谈得知也是慕唐风辽韵之名而来,不知他们能否感受到来自天成的岁月回响与文化魅力。
文/图 温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