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现实题材创作 如何去“三化”

  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现实题材成为当下文艺创作的热点和重点,为政策所倡导、为社会所关注。当下以此为主题,甚至推而广之至各种现实题材主题文艺创作,虽然作品数量众多,但精品不多。众多的此类戏剧作品中,概念化表现、庸俗化表现、孤立化表现是常见的3种问题。

  概念化表现是最常见也是最低层次的戏剧呈现状态。何为概念化表现?将理念直接理解为主题进而等同于事件。表现生态文明就组织出一个个植树禁猎、关矿禁采的故事;表现乡村振兴就是驻村干部扎根乡村、因势利导发展产业。这样的作品完全由理念引导创作,虽然具体的人物、事件不同,但人物类型、行为逻辑、情感模式、故事走向都高度雷同,千篇一律。

  庸俗化表现也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这在表现“三农”题材的作品中尤为常见。不可否认,今日乡村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落后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但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荡涤和减贫事业、40 余年的拼搏,当今的乡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维观念也早已清除了很多封建陈腐思想。但戏剧作品中还大量充斥着懒汉配寡妇、修路迁坟要干部披麻戴孝等情节。这些情节在数十年前就已屡见不鲜。如今,相当比例的农民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但编剧的思维和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甚至解放初期,不能与时俱进。

  孤立化表现从呈现状态来说,较之前两种要好一些,毕竟是以遵从艺术规律为前提所进行的创作,会对生活做观察思考和提炼,会对人物的心理逻辑和行为逻辑做严格的梳理,因此这类作品在概括主题、规定情境、塑造人物方面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由于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制约, 只能孤立地对主题进行较为单一的表达,综合性、系统性认识现实生活与重大题材的能力不足,深度开掘不够,因此有佳句无佳章,大多只是中规中矩地讲清了故事,却对事件背后的规律、逻辑、方向不做或做不到提炼与深化,呈现出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状态,对于文艺作品来说,这最后的“十”恰恰是脱颖而出的最关键一步。

  概念化和庸俗化的作品艺术价值较低,此类作品因为从起始阶段就存在观念上的重大偏差和能力上的巨大不足,作品难以通过小修小补得到根本提高。这样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只演十几场甚至几场就草草了事,对于经费、人力、院团的声誉都是极大的浪费;从创作者来说,其产生原因不外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平庸无奇的技巧能力、浅薄少识的个人修为,创作者想要实现自身创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方方面面付出极大努力。

  孤立化与前两种情况不同,这类作品的创作者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思想能力与思考深度不足。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深层问题的思考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是杰出作者超越同行的根本所在。这种能力与深度在创作具有价值引领意图的作品时更显重要。因为在创作这类作品时,要考虑为价值和理念找到承载的外壳——有机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契合的结构、顺畅的逻辑——做到这些才能保证作品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要进一步让作品取得思想性和艺术性,需要的是对本处于“外部”的价值和理念的内部化,即通过具有戏剧性的戏剧作品使原本需要被传扬、被接受的理念上升为一种接收者对自身生命处境的自觉追问和对群体命运的自觉探寻。

  近年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戏剧创作中,难得的一部精品是由著名编剧王宏创作的滑稽剧《陈奂生的吃饭问题》。“陈奂生”是著名作家高晓声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表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肇始的标志性人物。40年后,编剧选择“陈奂生”这样一个已随其身处时代远去的人物进行戏剧续写,看中的是他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和人物面对巨大变革时极度迷茫的“神情”。换言之,作者就是要用“陈奂生”这个在时代风潮中迷茫和困惑的人物来关注当下的中国现实,关切当下中国农村、中国社会最难回答却必须回答的问题——农村该何去何从?农民该何去何从?陈奂生困惑的是把土地流转出去建设农业园区,“吃工资、拿分红、享受退休待遇”,农村像城市、农民像市民,好像是现代化了,但是农民离开了土地能过得好吗?会不会失去最后的依托和保障?陈奂生口中反复呢喃“吃饭不是问题,不是吃饭问题,问题不是吃饭”,他引导观众思考在吃饭不是问题之后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当然,真正引导观众思考的是创作者。编剧对这个问题极其敏感而迫切,不仅以贯穿全剧“加重号”的方式反复强调,还在结尾处通过旁白直接向观众提问——“也许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和农民都会消失,可取代他们的又是什么呢?”其实,这是每一个身处大时代,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陈奂生这个文学人物的“生命”以戏剧的方式得以延续,他一如既往地依据中国农民的心理逻辑和情感结构面对世界的纷繁变化。与此同时,《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的创作者们用他们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深刻的问题意识,延续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传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担当。

  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创作者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对深层问题的思考才可能避免孤立化的主题创作。这种能力与深度固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和资质,但深入地学习、丰富地吸收,最重要的是扎根到生活中去体验,无疑是提高能力与认识的有效途径。

  据“学习强国”平台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焦点
   第04版:文体
   第05版:艺苑
   第06版:书香
   第07版:晚晴
   第08版:户外
现实题材创作 如何去“三化”
“超级课本” 入脑入心
数字化 对美育的助力